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5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97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对电磁和超声对骨折愈合的有关临床、基础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2.
103.
我们采用经皮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arterialchmoembliza tion ;TACE)加瘤内注射32 P 胶体加无水乙醇 ( percutaneousethanoljnjection ;PEI)综合序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 ,希望能进一步改善预后。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 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1例原发性肝癌均经临床、血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1 2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取得病理诊断据接受治疗情况分为 :①综合治疗组 :(TACE 32 P PEI) 2 3例 ,男 1 8例 ,女 5例 ,年龄 35~ 60岁…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 学特征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发病7 d以内的MCA分布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影像包括急性梗死灶的部位、 数量、分布特征、责任动脉有无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926例患者,责任MCA狭窄≥70%的患者(447例)常见多发梗死灶(338例,75.6%) 和分水岭梗死(317例,70.9%),而责任MCA无狭窄或狭窄程度<70%患者(479例)常见MCA穿支分 布区单发梗死灶(247例,55.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比值比(odds ratio,OR)7.55,95%可 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85~20.0,P <0.001]、缺血性卒中病史(OR 3.49,95%CI 1.52~8.01, P =0.003)、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 A史(OR 22.7,95%CI 8.35~61.6,P <0.001)、新发梗死 灶为多发(OR 5.26,95%CI 1.33~20.8,P =0.018)是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CA分布区梗死灶的分布特征与MCA狭窄程度有关。新发梗 死灶为多发、既往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1年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血液学检测指标结合核素扫描(骨三相显像)作为低毒性感染性骨不连术前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骨科的265例进行骨不连治疗的患者资料,男151例,女114例;年龄19~64岁,平均39.7岁;骨不连部位主要为胫骨(113例)和股骨(72例)。收集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术前核素扫描结果。以术中病理观察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项血液学检测指标与核素扫描的敏感性、特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Youden指数,以及核素扫描结果结合单项及多项血液学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AUC及Youden指数。结果核素扫描与术中病理比较敏感度80.7%,特异度73.3%,AUC 0.770,Youden指数0.540。核素扫描若结合1项血液学检测指标,最大AUC是核素扫描与CRP结合,为0.683,此时敏感性为98.0%,特异度为70.3%,其Youden指数0.848。核素扫描若结合2项血液学检测指标,最大AUC是与WBC、ESR结合,为0.895,此时敏感性为94.3%,特异度为67.3%,Youden指数0.616;三组数据AUC均超过0.880。核素扫描结合3项血液学检测指标后,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79.7%,AUC为0.925,Youden指数为0.762。结论血液学检测指标结合核素扫描可作为低毒性感染性骨不连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小肠粘膜下层体外细胞支架材料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肠粘膜下层的表面特性适合组织细胞的粘附、扩增和分化,已在体外作为一种细胞支架材料应用于膀胱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胰岛细胞等组织细胞的生长,从而构建工程化组织。该文就小肠粘膜下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用作细胞支架材料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8.
小肠粘膜下层修复组织缺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粘膜下层是一种天然细胞外基质,没有血管又不含细胞,作为异体移植物植入体内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已在实验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于修复血管、膀胱、骨、软骨、肌腱、半月板软骨组织,呈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亟待加强组织工程学研究和临床探索,使之成功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9.
富血小板血浆临床应用及其生物材料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方法、设备及应用手段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相对于国内临床工作者而言富血小板血浆技术仍是一项相对较新的生物技术。目的:对富血小板血浆分类等相关概念和存在问题加以说明和论述,使其制备和应用技术等更加清晰和明确。方法:以"platelet rich plasma,preparation,富血小板血浆,制备"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1995-09/2010-09相关文章。结果与结论:根据所含白细胞的多少可以将富血小板血浆分为贫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和富白细胞的富血小板血浆;根据应用形式又可以分为未激活富血小板血浆和激活的富血小板血浆,后者又可以分为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和富血小板血浆释放物。被视为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富血小板血浆都含有高浓度的血小板,但两者在制备方法,凝胶形成方式等方面有根本的区别。由于其安全性和易于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但临床应用还要保持谨慎,因为富血小板血浆在多个方面还缺乏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0.
背景:经皮微创单轴锁定接骨板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复杂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对于比较小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单轴锁定接骨板有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固定强度和稳定。 目的:观察多轴锁定接骨板治疗较短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应用多轴锁定接骨板治疗32例伴较短干骺端骨折块的胫骨远端骨折,骨折部位距离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均长度为 11 mm,共有9例开放性骨折。所有骨折均涉及胫骨远端的干骺端,其中14例累及踝部。21例胫骨远端骨折使用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11例使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直到骨折愈合。随访采用AOFAS踝部评分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的时间为10~20周,平均14周。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 < 0.01)。闭合性骨折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性骨折组(P < 0.05)。患者AOFAS踝关节评分为72~98分,平均功能得分为87.3分。10例患者出现骨折固定后并发症。提示在某些非常短的关节部位的骨折或干骺端粉碎性骨折,多轴锁定接骨板系统可以提供高强度的成角和轴向稳定,并且并发症较少,因此对于这些特殊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多轴锁定接骨板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