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collagen Ⅴ (Col Ⅴ) in skin les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SSc) and its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for α1 chain of collagen type Ⅰ, Ⅲ and V [α1 (Ⅰ), α1 (Ⅲ) and α1 (Ⅴ)] in skin lesions of 36 patients with SSc (9 cases of mild fibrosis, 14 moderate, and 13 severe) were detected by using im- 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Six cases of normal skin tissues served as contro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diffuse distribution for three kinds of collagens in dermis. The deep staining α1 (Ⅰ) and α1 (Ⅲ) masses or bands were seen in reticular layer, while α1 (Ⅴ) was distributed more ho- mogeneously. From control to weak, moderate and severe fibrosis stages, α1 (Ⅰ), α1 (Ⅲ) and α1 (V) showed a gradually increased trend in skin lesions (P〈0.05). α1 (Ⅴ) was obviously elevated in skin lesions at early stage and persisted in whole fibrotic process and risen in greater contents, while α1 (Ⅰ) and α1 (Ⅲ) were to go higher late and were apparently elevated at moderate and late stages. Com- pared with α1 (Ⅰ), α1 (Ⅴ) took leading increase at early stage in skin lesions (P〈0.01), and had more elevated contents than α1 (Ⅲ) at moderate and late stages. The fibrotic changes in dermal reticular layer occurred earlier than those in papillary layer, and the abnormalities of α1 (Ⅴ)/α1 (I) ratio ap- peared before α1 (Ⅲ)/α1 (Ⅰ) ratio.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lot of α1 (Ⅴ) began to deposit in greater contents prior to α1 (Ⅰ) and α1 (Ⅲ) at early stage in SSc and persisted in whole fibrotic process. The changes of α1 (Ⅴ) contents in reticular layer occurred earlier than those in papillary layer, and it sug- gested that the fibrosis in reticular layer appeared earlier.  相似文献   
22.
构建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各科室进行了成本核算、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人员严重缺编,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使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深感压力巨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护士,使她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23.
管淑华  张键 《当代医学》2010,16(12):126-127
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腿部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像是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树瘤般的硬块结节,静脉发生异常的扩大肿胀和曲张。现就我院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4.
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现根据个人体会并结合临床对急性心梗的心电监护提出以下护理要点,供同道们参考。1临床资料我们对本科收治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心电监护,其中中国人5例,外国人3例;年龄26~72岁;均为男性患者,并发心律失常5例,全部治愈。2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内,最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骤停,这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监护心律失常十分重要。2.1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专科护士承担,并由一个负责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出护理计划,详细列出护理事项。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尤其重要。2.2监护室的设备要齐全,护士要熟悉监护室内各种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的适应证,用药剂量、方法及放置地点。所有当班护士要熟悉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的有关医疗护理常规,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要详细记录,换班时要做到床前交班,心电监测要和患者症状体征的观察紧密结合,不能脱节。2.3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后,常规心电示波监测1周,主要是及早发现心律失常,防止病情恶化。2.4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绞痛的性质、部位及持续时间、用药后是否可以缓...  相似文献   
25.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分离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闭合性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分析1998年2月~2004年8 月手术治疗43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5. 6岁。根据 Lauge-Hansen 分 类:旋后外旋型21例;旋前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7例。28例未行下胫腓联合固定。急诊手术17例;伤后3~7d 手术24例,2例 为陈旧性骨折(伤后3个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8~35个月,平均18个月。下胫腓固定15例中,10例在术后8~12周取钉;3例因 术后1~2年断钉而取出。另2例在术后2年内取钉。使用可吸收性螺钉中2例发生再分离,未固定者均未出现骨性连接和再分离。 术中应力位(Mortise)发现下胫腓分离6例,外旋侧位发现3例后踝小骨片。根据 Baird-Jackson 系统评分:优20例、良17例、可3例、 差3例,优良率86. 05%。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有骨折类型与软组织损伤程度、术中判断与 内固定物选择、下胫腓联合固定与否、陈旧性骨折及术后功能锻炼等因素。  相似文献   
26.
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图像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测定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的正常参考值,确定常温下断指再植时限。方法:22例断指病人:常温缺血时间为3~lOh,年龄27~54岁;分别于近、远端取小静脉组织标本,4%福尔马林固定24h,常规石蜡切片、Feulgen染色、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核DNA含量。结果:常温下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在缺血10h内无明显下降,所接手指全部成活。结论:小静脉平滑肌细胞核DNA含量为27.18~32.08时有断指再植指征。  相似文献   
27.
人体桡神经连续组织切片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一种人体桡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方法:采用发丝作为定位材料,将桡神经进行连续组织切片后乙酰胆碱脂酶(acetylchohnesterase,AChE)组织化学染色,高分辨率扫描仪获取二维数码信息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真实地再现人体桡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及桡神经内各神经束的三维立体行径,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任意角度显示。结论:人体桡神经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方法的图像显示效果较好,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成年家猫在不同刺激状态下腓浅神经内动作电位的差异,探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用直径25μm×25μm的聚四氟乙烯绝缘铂铱合金丝(95%铂+10%铱)制作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成年健康家猫(n=6)左侧踝上腓浅神经内。②将铂铱合金电极与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相连,记录的电信号经放大、过滤、采集后(放大倍数×80000,时间常数0.01s,高频滤波10kHz),输入奔腾733计算机进行信号的存储分析。③用毛刷(刷板0.3cm×1.0cm)及自制机械震荡刺激器的钝头金属探针分别对左侧足背皮肤进行搔刮、压力(800~1200g)刺激,3Hz。④以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依次记录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诱发电位;用MFLab3.01软件包对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峰值变异系数及功能谱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6只家猫左侧踝上腓浅神经的感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纳入分析。①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分析:家猫足背皮肤安静状态下间断无规律地发放神经冲动,脉冲0~2个/s;搔刮刺激时,脉冲16~24个/s,发放较规律,波幅波动不大;压力性刺激时,神经冲动呈爆发性释放,叠加成串,脉冲80~104个/s,波形波幅差异较大。②不同刺激状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面积、频率及峰值变异系数分析:搔刮和压力刺激时均高于平静时,压力刺激时高于搔刮刺激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③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功能谱分析:压力刺激时动作电位的高频成分增加。结论:对皮肤内触、压觉感受器施以触压刺激,随着触压力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增高,发放动作电位的纤维数目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制的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敏感地记录到不同刺激形式时感觉信号发放的变化,为采集分析感觉信息用于电子假肢的反馈控制,提供良好界面。  相似文献   
29.
唐刚  张键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2):274-274,27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史,术后复发经非手术治疗3~6月以上无效,疼痛剧烈,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的病例,行后路腰椎间盘切除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结果:经1~6年随访,22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缓解。结论:椎弓根螺钉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再次手术后脊柱稳定性,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的39例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0岁(82.4±3.1岁)。术前13例伴有一种合并症,12例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症。按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处理合并疾病,应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状态分级评估患者可耐受全麻下手术。12例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为主、无明显腰椎不稳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术(单纯减压组);27例明确存在腰椎不稳/腰椎滑脱或术中需要手术切除小关节突、椎板范围较大发生继发性不稳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LIF)(融合内固定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12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单纯减压组3例(肺炎1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合并术后贫血1例),融合内固定组9例(肺炎3例,硬膜撕裂、尿潴留、心律失常、术后贫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各1例,尿路感染合并认知功能障碍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纯减压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8±2.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9.0±4.8分,融合内固定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8±3.4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单纯减压组3.2±1.7分和3.5±2.1分,融合内固定组3.0±1.2分和2.9±1.2分)与术前(单纯减压组7.4±0.9分和7.8±1.0分,融合内固定组7.4±1.7分和7.7±1.1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高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积极处理合并疾病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确定责任节段及致病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