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0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87篇 |
内科学 | 56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45篇 |
外科学 | 35篇 |
综合类 | 202篇 |
预防医学 | 46篇 |
药学 | 62篇 |
中国医学 | 143篇 |
肿瘤学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772.
小针刀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定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35例,并对临床疗效及X线片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临床疗效远期有效率与近期相比无显著差异,X线片远期改善率与近期相比有极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腰椎椎体间相互位移及小关节突半脱位是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主要的诊断依据,但不是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下腰及臀部软组织的退变劳损者是引起症的关键所在。小针刀疗法治疗本症具有消除疼痛,剥离软组织粘连,恢复脊柱力学平衡,促进腰椎椎体及小关节 相似文献
773.
目的 研究4DCT与4DCBCT对三维运动模体的成像和配准精度。方法 对CIRS008A模体进行4DCT和4DCBCT扫描。用直径1、2 cm小球模拟不同大小肿瘤,设置小球在三维方向作正弦运动(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振幅分别为±1.0、±0.4、±0.2 cm),运动周期为4 s。勾画图像中的10个时相靶区、IGTV、MIP及平均密度投影(MeanIP)的靶区并测量体积。对4DCT与4DCBCT图像靶体积与小球静止体积VS及运动体积VD相比较;刚性配准后分析4DCT与4DCBCT图像靶区的匹配度(MI)。结果 图像中各时相的靶体积均>VS。小体积小球的4DCT与4DCBCT图像各时相体积均值相对于VS的变化(35.03%和32.62%)大于大体积小球 22.66%和17%)。ITV和MIP靶区体积略>VD,MeanIP靶区体积D。小体积小球各时相靶区的平均MI (66.76%)小于大体积小球MI (82.21%);同时IGTV、MIP、MeanIP的MI (77.39%、75.90%、74.47%)也小于大体积小球的IGTV、MIP、MeanIP (90.29%、89.28%、82.74%)。结论 在肿瘤体积较小、运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谨慎使用4DCT与4DCBCT进行相互间配准比较。 相似文献
774.
目的 探讨基于食管癌原发肿瘤弥散加权像(DWI)高信号区域指导个体化局部加量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比3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第15次时增强3DCT、18F-FDG PET-CT及增强MRI定位扫描图像,基于放疗前和放疗中3DCT、PET-CT及基于MRI的DWI与T2WI融合图像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并分别定义为GTVCTpre和GTVCTdur、GTVPETpre和GTVPETdur、GTVDWIpre和GTVDWIdur,分别测量放疗前及放疗中标准摄取值(SUV)、代谢肿瘤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计算其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中基于PET-CT和DWI图像所勾画食管癌GTV体积及其变化与相应增强3DCT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01);SUV、MTV、TLG、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中GTV的SUV与ADC、△SUV与△ADC均无相关性(均P>0.05);GTVPETpre与GTVDWIpre间适形指数(CI)明显高于GTVPETdur与GTVDWIdur间的CI (P<0.001);基于DWI的GTV最大径退缩率及体积退缩率均>基于PET者(24%∶14%,P=0.017;60%∶41%,P<0.001)。结论 无论放疗前还是放疗中食管癌SUV与ADC值、△SUV与△ADC均无相关性;放疗中期基于PET-CT图像高FDG摄取区勾画的GTV与基于DWI高信号区勾画者空间位置差异明显,且后者GTV退缩率明显大于前者。因此,放疗中基于DWI高信号区的变化进行放疗后程食管癌局部加量照射的可行性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775.
目的 探讨自由呼吸状态下基于四维CT的肺癌原发灶位移及其与感兴趣器官和体表标记位移相关性,以及各呼吸时相肿瘤体积与肺脏体积变化相关性.方法 16例肺癌患者进行自由呼吸状态下四维CT模拟定位扫描.以四维CT吸气末图像为基准图像,分别勾画肿瘤、感兴趣解剖结构和体表标志,记录配准后10套图像中的三维坐标.测量和比较各时相大体肿瘤体积( GTV)和肺脏体积以及相关性,测量肿瘤、感兴趣结构及体表标记的三维方向位移并计算三维运动矢量及其相关性.结果 不同肺叶肿瘤运动范围相差较大,肺上叶为0.8~5.0 mm,肺中叶为5.7~5.9 mm,肺下叶为10.2~13.7 mm.肿瘤位移上下方向为(4.3+4.3) mm,大于前后方向(2.2±1.0) mm和左右方向(1.7+1.5) mm (x2=16.22,P=0.000).肿瘤GTV与各感兴趣结构三维运动矢量间均无相关性(r=-0.50~-0.01,P=0.058~-0.961),不同呼吸时相GTV变化与肺脏体积变化也无相关性(r=0.23,P=0.520).结论 不同肺叶肿瘤位移和肿瘤三维方向上位移差异显著,肺癌放疗时内在靶体积外扩边界应基于四维CT测定个体化确定. 相似文献
776.
777.
778.
目的观察具有改善心肌收缩作用的葡萄糖酸镁对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2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葡萄糖酸镁组,每组8只.3组大鼠均实施主动脉递引灌流,采用Langendorff方法用KH缓冲液[(NaCl 118.5,NaCO3 25.0,KH2PO41.2,KCl 4.8,MgSO4 1.2,CaCl 22.0,葡萄糖1.0)mmol/L]制备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葡萄糖酸镁(2.4 mmol/L)加入灌流液内,停灌时间30 min,再灌注时间1 h.分别在心脏灌流稳定20 min,再灌注60 min记录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变化速率,并收集1 min冠状动脉血流量.取左心室标本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组织丙二醛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
结果SD大鼠共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灌注后左室收缩压葡萄糖酸镁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65.6±3.8,56.1±8.7)mm Hg,(t=2.287,P<0.05)].②再灌注后左室压力变化速率葡萄糖酸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241±202,1889±304)mm Hg/s,(t=-3.980,P<0.01)].③再灌注后冠状动脉血流量葡萄糖酸镁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4.5±0.3,3.5±0.5)mL/min,t=5.895,P<0.01].④再灌注后左室心肌组织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葡萄糖酸镁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37.17±3.42,22.18±4.79)kNU/g,t=4.874,P<0.01].⑤再灌注后丙二醛的含量葡萄糖酸镁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5.25±1.01,10.00±1.13)μmol/g,t=-5.827,P<0.01].
结论葡萄糖酸镁对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改善其收缩功能,并降低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起到抗脂质过氧化而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9.
[目的]研究益胃汤对初老雌性大鼠下丘脑产生调节作用的相关蛋白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益胃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4~6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去势组,每组10只,10只10~12月龄雌性大鼠作为初老组。给药结束后,取3组大鼠下丘脑组织,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分离、分析、鉴定大鼠下丘脑差异蛋白。[结果]分析比较初老组、去势组、正常组3组大鼠下丘脑蛋白质,通过多组数据韦恩图分析发现初老组与去势组有17种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通过火山图(Volcano Plot)过滤,确定显著差异蛋白[差异倍数(FC)>1.5或<2/3,P<0.05];筛选出了7种与衰老相关的显著差异蛋白及其相关KEGG通路,它们分别为:plasminogen、α-crystallin B chain、Hsp70 binding protein 1、serum transferrin、unconventional myosin-Id、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protein Fbxo44。[结论]益胃汤对这7种显著差异蛋白起到上调或下调的作用,为研究益胃汤延缓衰老作用的靶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0.
摘要
目的:探索生理性缺血训练(PIT)改善心衰大鼠心脏结构、功能的最佳干预强度及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单纯心衰组(HF组),生理性缺血训练1min组(PIT-S组)、5min组(PIT-M组)和10min组(PIT-L组),每组6只。SO组按心衰模型建立步骤,穿线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结扎,不训练;HF组建立心衰大鼠模型;PIT组在HF组基础上接受训练,单次缺血时长分别为1min、5min、10min,再灌注均为5min,5次/天,5天/周,持续8周。训练结束后采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qRT-PCR检测Bcl-2、Bax、MMP9、T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NT-proBNP、Bradykinin、TNF-α、IL-6、IL-10等生物学标志物含量。
结果:与SO组相比,各组Bax、心肌纤维化程度、MMP9/TIMP1比值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Bcl-2、Bcl-2/Bax比值、TIMP1显著降低(P<0.05);与HF组相比,3组PIT组LVEF显著升高,Bax、心肌纤维化程度、MMP9、MMP9/TIMP1比值显著降低(P<0.05);3组PIT大鼠中,PIT-M组LVEF、Bcl-2/Bax比值显著高于另外2组,而Bax、MMP9/TIMP1比值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除PIT-S组Bradykinin含量外,各组血清各标志物含量均明显高于SO组;PIT-M组各标志物含量均显著低于HF组,其中IL-6、Bradykinin、TNF-α显著低于PIT-S组,IL-10、Bradykinin、TNF-α显著低于PIT-L组(P<0.05)。各标志物血清含量与LVEF均呈负相关(P<0.01),其中NT-proBNP相关性最为密切(r=﹣0.936,P<0.0001)。
结论:相比于单次1min缺血/5min灌注、10min缺血/5min灌注,5min缺血/5min灌注的PIT方案对心衰大鼠心脏的远隔保护作用更显著,NT-proBNP可作为反映其保护作用的最佳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