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DAPK)基因是一种钙调蛋白调节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编码的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参与γ-干扰素、Fas、p53、肿瘤坏死因子等多条凋亡途径,是细胞凋亡的正性调节因子之一,其5′端启动子区域的CpG岛甲基化已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被发现,并可致凋亡途径异常,导致细胞恶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搜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肝胆胰外科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断并手术治疗的27例青少年胰腺肿瘤患者,现对其临床基本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及预后状况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形成,人类最主要的细胞周期调控通路有两条即Rb(p16-Rb)和p53(p14ARF—p53)通路。p14ARF能稳定和提高细胞p53水平,增强p53在G1—S期和G2-M期的限制点效应,最终使细胞阻滞于G,期和G2期,具有显著的细胞周期负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胆管癌中p14ARF启动子甲基化和p53蛋白表达状况,旨在探讨p14ARF和p53基因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DAC)对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DAC对QBC93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甲基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DAC作用前后p53-Bax凋亡通路DNA甲基化变化;观察经DAC作用后5-氟尿嘧啶(5-Fu)对胆管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影响。结果 DAC对QBC939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经DAC处理后,电镜下细胞退变,有较多凋亡小体形成;DAC处理后胆管癌细胞凋亡率约43.04%,而未经DAC处理胆管癌细胞凋亡率仅为4.31%;未经DAC作用前p53-Bax凋亡通路中p14、DAPK抑癌基因甲基化,经DAC作用后p14、DAPK抑癌基因脱甲基化;DAC处理后增强了5-Fu对胆管癌细胞的凋亡率,裸鼠体内成瘤率下降,肿瘤体积减小。结论 DAC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AC对胆管癌QBC939细胞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DNA甲基化的影响使细胞凋亡功能得以恢复,增强5-Fu对胆管癌化疗的敏感性并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5.
背景: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高效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所必需,较多的中药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课题组在前期实验成功建立全血供大鼠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初步发现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多途径达到。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4/09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80只,雌雄不限;受体选用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 方法: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按分组设计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模型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大黄素组给予大黄素1.5 mg/(kg?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环孢素A+大黄素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大黄素1.5 mg/(kg?d)。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7天各组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急性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Bcl-2蛋白的表达。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 < 0.05),以环孢素A+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移植后第7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 < 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大黄素+环孢素A组大鼠的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 < 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 (P < 0.05)。 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程度,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与环孢素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又能减轻环孢素A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国外已有少量报道证实中药大黄素具有极强的免疫抑制效应。实验拟进一步验证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n=8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模型对照组、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及环孢素A 大黄素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9g/L生理盐水、1.5mg/(kg·d)大黄素、3mg/(kg·d)环孢素A及3mg/(kg·d)环孢素 1.5mg/(kg·d)大黄素。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7天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及血清,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Fractalkine(Fkn)阳性表达情况及大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活性,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各组受体手术成功数量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大黄素组18只、环孢素A组18只、环孢素A 大黄素组18只。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第7天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均<0.05),肝组织中Fkn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表现最为显著。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作用,与环孢素A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体积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探讨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硬化程度.方法 对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组的肝体积及TNF-α和IL-6进行分析.结果 45例肝硬化患者中右半肝萎缩较左半肝萎缩明显增多(P<0.0l).TNF-α在病例组右半肝的表达明显高于病例组左半肝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2,P<0.0l),IL-6在病例组右半肝表达明显高于病例组左半肝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0,P<0.01).结论 肝硬化时左右半肝纤维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右半肝较左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  相似文献   
18.
1例53岁男性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因查体发现肝有后叶占位以原发性肝癌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肝右后叶切除术,术后行肝介入治疗2次.3年半后半肿瘤复发,于2004-04-28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再次手术行肝右前叶肿瘤切除,同时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4个月后肿瘤再次复发,再次入院行肝移植.术中见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闭塞呈实性,术中取出门静脉内栓子做病理榆查为机化血栓.手术不能行常规原位肝移植术,采用肝移植的特殊术式-腔门静脉半转位术.30 d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170 d后患者发生反复发作呕血、黑便和失血性休克,以黑便为主,共发生5次出血并住院治疗,14个月后死于肿瘤脑、肺转移.提示施行改良腔门静脉半转位术或扩张的内脏静脉血管搭桥术对预防消化道出血成为一种必要的补救措施.另外,在门静脉高压症切脾和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病率高,早期及时的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为日后肿移植术创造条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5年为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发生十二指肠球部应激性溃疡并穿孔、消化道大出血并休克、急性肾功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管癌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中多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胆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p14^ARF、DAPK和TMS1/ASC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并对胆管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36例胆管癌组织标本中,有24例(66.7%)至少存在1个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其中p14^ARF、DAPK和TMS1/ASC基因甲基化的比率分别为25.0%、30.6%和36.1%;癌旁组织中,有5例(13.9%)存在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其中TMS1/ASC3例(8.3%),DAPK2例(5.6%)。36例胆管癌组织标本巾,有22例(61.1%)存在p53基因的突变。p53突变伴1个以上抑癌基因甲基化者共14例,占38.9%,其发生率与胆管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中,DNA甲基化是胆管癌中常见的分子事件。癌旁组织中,DAPK和TMS1/ASC基因的甲基化率虽然较低,但可能有早期诊断意义。p53突变伴抑癌基因的甲基化与胆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有关,并趋向于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