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精准肝脏外科作为全新的外科理念和技术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在肝脏外科中的整合应用和集成创新,追求以最小创伤侵袭和最大肝脏保护获取最佳康复效果的理想目标[1].精准化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肝脏外科从传统经验外科向现代精准外科转变,并非单纯依靠医生的主观把握和对高端科技的刻意追求,而是建立在对肝脏复杂的结构与功能、肝病发病机制及生物学特性、正常和病变肝脏对外科干预反应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并且不断将最新认识融入对肝病外科治疗过程各个环节的精确掌控中.  相似文献   
152.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腹症,临床病情轻重不一,多数情况下为轻度自限性疾病,部分病例病情变化急剧,伴有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并可进展至多器官衰竭,病死率高。目前临床缺少早期预测病情进展的血清学指标,也无针对过度炎性应答和器官损伤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迫切需要从不同角度深化对重症AP(SAP)病理生理过程中关键分子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建立胆管癌细胞系裸鼠肝门部胆管原位种植瘤模型。方法应用自制显微注射针将培养的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接种于裸鼠肝门部胆管与门静脉组织间隙紧贴胆管处,15d后行种植瘤组织解剖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每只裸鼠肝门部胆管与门静脉组织间隙内可接种浓度为1×107个/ml的胆管癌细胞悬液100μl;原位种植15d后,肝门部胆管原位种植瘤成瘤率为100%(7/7);病理学观察显示为典型的瘤组织表现。结论成功建立了胆管癌细胞系裸鼠肝门部胆管原位种植瘤模型。  相似文献   
154.
MMP-13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MP-13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S-P)检测MMP-13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38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5)中的表达.结果 MMP-13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住症中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13与痛经、月经异常及不孕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囊肿大小、病变浸润深度及盆腔种植浸润度程关系密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MMP-13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5.
肝脏具有强大的储备功能和再生修复能力.临床上无论实施肝切除,还是肝移植,均以剩余肝脏或移植肝脏的体积和功能是否能满足机体需求为前提.许多肝胆系统原发和继发性损害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肝脏再生.了解肝脏再生过程及其在肝胆系统疾病状态下的改变,有助于准确掌握病情演变,采取针对性措施和综合评价治疗效果,为建立新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6.
<正>人力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人的需要、动机、欲望、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发挥潜力、达到预期的目标。每个疾控专业人员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领导和组织方面的激励,从而更愿意按时来工作,更愿意留  相似文献   
157.
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钙化机制,目前尚未充分阐明。已有的研究表明,碱性磷酸酶(ALP)在生物钙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钙化程度心脏瓣膜中ALP的生物活性,并探讨ALP与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的关系。一、对象和方法1.尸检材料:死亡24小时以内取材的尸检心脏瓣膜共18例。老年患者14例(ot-84岁,男12例、女2例);青中年患者4例(l-41岁,男3例、女1例)。取各例H尖瓣前叶。主动脉瓣左冠瓣、无冠瓣共48叶。用去离子水冲净后以分析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分装人清洁血清管一刀℃冻存。根据光镜下瓣膜…  相似文献   
158.
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活体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VP)的血管形态、分布、管径、密度、交叉点、交叉角度、流态、灌注等状况,为进一步进行活体肝门部PVP生理病理研究提供实验方法和资料。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墨水灌注组和空白组,每组20只。空白组经动脉注入吲哚菁绿行胆管组织染色,利用活体荧光显微成像系统进行图像采集,观察肝门部PVP的血管流态、灌注等状况并测量血流速度;墨水灌注组前期处理方法同空白组,并继续向动脉内注入碳素墨水,在激光共聚焦微循环显微镜下观察肝门部PVP的血管形态、分布、管径、密度、交叉点、交叉角度。结果两组均显示大鼠肝门部PVP由3层组成。外层为动脉、静脉主支血管丛,动静脉交叉伴行,三维呈树杈状环绕胆管,血管分支稀疏,走行较直,分布均匀,脉络清爽;由外膜层向上皮层扫描胆管,扫描深度为0~60μm;动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速差异明显。中层为毛细血管前-动脉丛和毛细血管后-静脉丛,三维呈网络状环绕胆管,血管分支众多,走行曲折蜿蜒,分布均匀,脉络密集;扫描深度为40~80μm;毛细血管前后血管丛动静脉血管直径差异不明显,血流速度差异明显。内层为毛细血管丛,呈六边形环状,直径均匀一致。交叉点均为三岔型;扫描深度为70~100μm。墨水灌注组显示血管形态丰满、交叉角度清晰;空白组显示血管流态、灌注状况真实、自然,血管内流动红细胞清晰可辨。结论本实验动物模型可清晰、准确且直观动态地显示出活体大鼠肝门部PVP组织构造和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损伤性胆管狭窄、肝管疾病的病因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快速、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9.
肝切除术20年回顾:单一中心连续2008例肝切除术的经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与肝切除术相关的手术期和围手术期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和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6至2005年2008例连续性肝切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8例肝切除病例中恶性肿瘤占58.5%,其中原发性肝癌占76.1%,肝门胆管癌占6.7%;良性疾病占41.2%,其中血管瘤占41.7%,肝内胆管结石占29.6%.实施单独尾状叶切除术25例,微波在线预凝肝切除术236例.全部肝切除病例术中出血量<200 ml者占50.5%,>400 ml者占28.4%;而微波在线预凝肝切除术中出血量<200 ml者占60.6%,>400 ml者占19.9%,两数值均明显区别于全部肝切除病例(P<0.05).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44%,转移性肝癌为16.40%,肝内胆管结石为16.32%;原发性肝癌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其中小肝癌和巨大肝癌分别为11.65%和14.6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住院病死率为0.55%,其中肝恶性肿瘤住院病死率为0.60%,肝门胆管癌为2.53%.结论 在重视优化围手术期处理和创新手术技术的前提下,能够使肝切除术保持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0.
背景:有研究显示,凋亡相关蛋白酶—胱天蛋白酶3被认为是动物和人脑中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关键酶,正常人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中有该酶的表达,这与对成年啮齿动物脑研究的结果之间存在着矛盾。目的:揭示胱天蛋白酶3在啮齿类动物和猕猴脑中的表达有无差异,分析该酶在猕猴脑中的表达水平有无年龄差异,以及不同猕猴脑区间有无差别。设计:单变量均数的平行比较。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解剖学系。材料:实验于2003-08/2005-02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解剖学系进行的,所用的2,12,24和48周龄(每周龄组n=5)SD大鼠、ICR小鼠和快速衰老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mice,SAM),雌雄不限,由香港中文大学实验动物服务中心提供;健康雌性4岁和20岁猕猴各4只,均购自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SCXK-(京)2003-002)。以上动物均在无任何实验干预的标准条件下养殖。方法:①所有脑组织标本均从猕猴和啮齿动物中新鲜切取,制成匀浆后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啮齿类动物和猕猴脑组织中胱天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②用同样的方法比较两个年龄组猕猴的大脑皮质、海马和小脑中该蛋白的表达量,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胱天蛋白酶3在猕猴3个脑区中的细胞分布状态。主要观察指标:①胱天蛋白酶3在啮齿类动物和猕猴脑中的免疫印迹检测;②胱天蛋白酶3在猕猴3个脑区中的细胞分布状态。结果:①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胱天蛋白酶3在3种2周龄的鼠脑中表达模式相同,在其它年长鼠脑中未检测到该酶;胱天蛋白酶3在成年和老年猕猴脑中均有持续表达,表达量低于2周龄鼠。胱天蛋白酶3在猴脑中以酶原(Mr32000)的形式存在,未发现该酶在猕猴脑中的表达量有年龄和脑区差异。②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结果:猕猴大脑皮质胱天蛋白酶3的免疫反应性很低,海马的CA1、CA3和CA4区可见低至中度阳性染色的锥体细胞,小脑皮质的少数浦肯野氏细胞呈强阳性染色。老年猕猴除运动皮质第V层偶见呈强阳性染色的大锥体细胞外,其余与成年猴无明显差别。结论:啮齿类动物成年后,脑中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迅速下降至测不出,而该酶在成年及老年猕猴脑中仍维持在一定水平,其表达量和阳性细胞的分布状态无明显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