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19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安徽省是疟疾流行较严重的省份,属不稳定疟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间日疟在全省范围内流行,20世纪80年代恶性疟在北纬31°~33°之间的江淮丘陵地区的20个县、市中流行。20世纪60—70年代,疟疾发病率曾高达3 214/万。经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全省自1991年以后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1999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10万左右。2000年起,全省疟疾疫情出现大幅回升,局部暴发时有发生,病例集中于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至2006年全省报告病例34 984例,发病率达57.2/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首位,其中99%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其他为境外输入的恶性疟病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年发病率降为44.69/10万,2008—2013年疟疾疫情连年大幅度下降,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2013年,全省仅报告3例本地感染病例,2014年起至今,全省境内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安徽省于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计划于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消除疟疾。目前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两个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94个县(市、区)和5个市完成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对比观察常规M RI与M R关节造影(M RA)对肩关节前脱位所致盂肱下韧带及前下盂唇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56侧患肩)行肩关节常规M R检查及M RA,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其对盂肱下韧带撕裂及前下盂唇撕裂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侧患肩中,38侧(38/56,67.86%)盂肱下韧... 相似文献
64.
目的采用快速检测试剂条(rapiddiagnostictest,RDT)、镜检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3种检测方法进行疟原虫检测,比较3种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为科学分析检测结果和探究RDT能否在基层替代疟原虫镜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2年1月~2013年3月确诊以及疑似病例抗凝血148份,血片148张,采用RDT进行检测,并与镜检法和PCR的结果对比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48份血样采用RDT、镜检和PCR3种方法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43.24%、36.49%、37.84%,经配对x2检验RDT阳性率高于镜检和PCR;镜检和PCR均检出2例卵形疟,而RDT结果为阴性;以镜检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7%,阳性预测值81%,阴性预测值100%;以PCR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89%,阳性预测值84%,阴性预测值100%。3种方法均检出间日疟16例,而对恶性疟分别为RDT检出48例,镜检检出36例,PCR检出38例。结论RDT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敏感性较高,可以覆盖全部阳性病例,在今后疟疾低流行时期RDT有望取代基层镜检对疟疾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对肝癌细胞PLC5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CK-8以及EdU检测HHT对PLC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HHT对PLC5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CyclinA、CDK2、p21以及p53、ATM的表达。结果CCK-8结果显示,HHT(0、5、10、20、40、80μg·L-1)分别作用PLC5细胞24、48、72 h后,HHT对PLC5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升高,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EdU结果显示,经HHT作用后,PLC5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流式细胞结果显示,HHT可将PLC5细胞阻滞在S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HT可上调PLC5细胞中p21、p53以及ATM的蛋白水平,并下调PLC5细胞中CyclinA、CDK2的蛋白水平。结论HHT可诱导PLC5细胞发生DNA损伤,激活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阻滞细胞周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了解海南省小学生的饮奶行为及其骨密度水平,并探究骨密度与饮奶行为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青少年骨骼的健康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海南省三亚市和白沙县抽取三至五年级696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包括人口学特征、奶及奶制品的摄入情况、不良饮食行为、身体活动和睡眠情况,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学生右侧前臂远端1/3处的骨密度。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饮奶行为小学生的骨密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饮奶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有25.3%小学生每日饮奶,13.9%小学生日均饮奶量≥300 g。小学生右侧前臂远端1/3处的骨密度平均为(0.237±0.041)g/cm2。每日饮奶组的小学生骨密度大于非每日饮奶组[(0.250±0.037)(0.204±0.034)g/cm2;t=15.00,P<0.01],日均饮奶量≥300 g的小学生骨密度大于日均饮奶量<300 g的学生[(0.284±0.036)(0.229±0.037)g/cm2;t=13.48,P<0.01]。...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考察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与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在镇痛泵中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配伍液中盐酸曲马多与盐酸布比卡因在72 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和检测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 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与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后,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2 h,盐酸曲马多与盐酸布比卡因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8%、100.20%,且配伍液无色澄明,pH无明显变化,两者的含量均>98%,分别为100.16%和98.68%.结论 在室温条件下,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与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在镇痛泵中72 h内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同侧胰肾联合移植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的14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受者作为对象,总结同侧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方式受者的结局、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受者随访1~45个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肾功能指标提示,血清肌酐在术后第7天恢复至142.4(108.6,213.4)μmol/L。胰腺功能指标如期下降至参考范围。血淀粉酶在术后7 d内偏高,为160.5(109.3,249.8)U/L,随后下降,尿淀粉酶趋势与血淀粉酶相似,术后第7天为240(121.0,370.0)U/L;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个月下降至参考范围内,为5.8%±1.4%,主要内科并发症为感染[肺部感染26.03%(38/146),泌尿系感染26.03%(38/146),腹腔感染4.79%(7/146)]、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8%(8/146),移植胰/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18.49%(27/146),移植肾合并移植胰急性排斥反应6.85%(10/146)]、消化道出血30.82%(45/146),其中严重出血3.42%(5/146)。...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热毒宁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纳入热毒宁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 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1 05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 a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痊愈率[OR=2.51,95%CI(1.38,4.55)]和有效率[OR=3.48,95%CI(1.33,9.07)]均优于喜炎平注射液,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亚组儿童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痊愈率[OR=2.08,95%CI(1.16,3.73)]优于喜炎平注射液,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OR=1.76,95%CI(0.86,3.60)]与喜炎平注射液相当,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优于喜炎平注射液,但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且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等因素的影响,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