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颈部阴性淋巴结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并研究其与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及总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O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终点事件为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生存分析法探讨不同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失访10例。90例患者中,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复发11例(12.2%)、死亡28例(31.1%),阴性淋巴结出现窦组织细胞增生(sinus histiocytosis, SH)27例(30%),3年无颈淋巴结转移复发率为89.4%,3年总生存率为67.3%。90例患者的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N分期、临床分期对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P<0.05);吸烟、初次颈淋巴结转移(N≠0)、SH、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对颈淋巴结转移、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且吸烟、初次颈淋巴结转移、SH、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复发概率较高。结论: SH、初次颈淋巴结转移是导致O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N分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对痛风合并糖尿病患者及痛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血脂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痛风合并糖尿病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痛风患者共215例,分为痛风血糖正常组(177例,A组)和痛风合并糖尿病组(57例,B组),分别搜集其临床资料及检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年龄、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尿酸水平、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低于A组[(1.00±0.32)mmol/L vs.(1.13±0.37)mmol/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年龄(r=0.125,P<0.05)、体重指数(r=0.218,P<0.01)、总胆固醇(r=0.200,P<0.01)、极低密度脂蛋白(r=0.274,P<0.01)、血糖( r=0.162,P<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 r=0.186, P<0.05);而血糖水平与年龄( r=0.155,P<0.05)、体重指数( r=0.160, P<0.01)、腰臀比( r=0.203, P<0.01)、动脉收缩压及动脉舒张压(r=0.204,P<0.01;r=0.157,P<0.05)、总胆固醇(r=0.283,P<0.01)、甘油三酯(r=0.234,P<0.01)、极低密度脂蛋白(r=0.299,P<0.01)、载脂蛋白B100(r=0.170,P<0.01)、血尿酸(r=0.162,P<0.01)、胱抑素C(r=0.200,P<0.05)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136,P<0.05)呈负相关。结论痛风合并糖尿病者较痛风不合并糖尿病者血脂代谢更紊乱,腹型肥胖及血压升高更明显,增龄,肥胖,总胆固醇增高、高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痛风患者可能是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考察芪桂消癥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通过二甲苯致耳肿胀,蛋清致足肿胀法及塑料环致大鼠肉芽肿法观察芪桂消癥颗粒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芪桂消癥颗粒的镇痛作用.结果 芪桂消癥颗粒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和塑料环所致肉芽组织增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热致痛小鼠的痛阈,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次数.结论 芪桂消癥颗粒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63岁,农民,主因左足扎伤13d,伴张口困难4d,脊背部疼痛3d于2010年9月2日8∶ 45入院.患者于13d前不慎扎伤左足,当时流血较多,自行简单处理,未到任何医疗机构就诊.于4d前出现张口困难、咀嚼不便、舌肌僵直、言语不利,于3d前开始背部疼痛,自觉肌肉抽搐,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无昏迷,无四肢抽搐,不伴发热.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养肺通络方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PCP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4月1日中部战区总医院PCPF患者临床资料6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36例(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肺通络方)和对照组24例(常规西医治疗),均治疗4周。采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肺部CT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相关数据[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6MWD),步数,步行前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并对患者疲劳程度和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分],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及信号转导蛋白2 (Smad2)、信号转导蛋白3 (Smad3)、信号转导蛋白7 (Smad7)转录水平,以及治疗后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部C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肺部CT评分差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MWD、步数增加,步行前后RR差值、HR差值、SpO2差值减少;对照组治...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采用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风湿血液科收治的100例SLE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EBN,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90%)(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0%)显著高于对照组(72%),而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4.47±4.98)d明显短于对照组(20.94±7.01)d(P<0.05)。结论:对SLE患者实施EBN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评价注射用头孢西酮钠在中国健康受试者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用开放、静脉滴注多次给药方法,12名受试者每次静脉注射头孢西酮钠2 g,滴注时间45 min,每12 h给药1次,连续7 d。给药第1,7 d给药前和给药后采集一系列的血和尿样本,给药第4~6 d,给药前采血。用HPLC法测定血、尿样本中头孢西酮浓度。结果受试者静脉注射头孢西酮钠后第1 d和第7 d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Cmax分别为(242.18±44.02),(228.82±40.71)mg.L-1;tmax分别为(0.75±0.00),(0.75±0.00)h;t1/2β分别为(1.68±0.20),(1.61±0.16)h;AUC0-t分别为(529.48±98.63),(441.93±80.78)mg.h.L-1;Vd分别为(9.44±2.68),(10.63±1.61)L;CL分别为(3.86±0.76),(4.62±0.87)L.h-1。多次给药后12 h原型药物尿中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为(78.36±10.82)%,(78.54±13.62)%。结论连续给药后第1 d和第7 d头孢西酮主要药代动力学结果相似,药物在体内无蓄积。  相似文献   
29.
张梦云  李煌 《美中医学》2009,6(8):61-63
目的通过封不同厂家牛黄解毒片的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以确定厂家不同,所含有的微量元素的量也有所不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也有所区别。方法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同时测定铁Fe、锰Mn、锡Sn、锌Zn、锶Sr、硅Si、铜Cu、矾V、镍Ni、钴Co、钼Mo、铬Cr共十二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消化法:HNO3—HClO4体系湿法消化。结果3个厂家的牛黄解毒片中铁Fe、锰Mn、锡Sn、锌Zn、锶Sr等几种元素的含量有所不同。结论不同厂家生产的牛黄解毒片,其微量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也有区别,故有必要对其安全质量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30.
目的: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质1(telomeric-repeat binding factor-1,TRF1)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质2(telomeric-repeat binding factor-2,TRF2)基因表达异常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pSS)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55例pSS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TRF1和TRF2转录水平,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PBMCs TRF2转录水平在SS组显著高于HC组(0.0047±0.0107vs.0.0026±0.0049,P=0.001),而TRF1转录水平在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在SS组中TRF2与白细胞计数(WBC)(r=0.309,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GR)(r=0.312,P<0.05)、补体3(C3)(r=0.470,P<0.05)、抗核抗体(ANA)(r=0.339,P<0.05)呈显著正相关,TRF1转录水平与TRF2(r=1,P<0.01)、WBC(r=0.316,P<0.05)、GR(r=0.313,P<0.05)、ANA(r=0.421, 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RF2转录水平在SS患者的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SS患者端粒酶激活和端粒缩短的调节;TRF2、TRF1表达水平与 WBC、GR、C3、ANA 呈显著正相关,提示 TRF2、TRF1可能参与了SS炎症免疫调节,且与SS的发病机制有关。加强端粒保护蛋白在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阐明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