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抗人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异质体单克隆抗体(AFP-R-LCAMcAb)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特异性亲和力及放射免疫显像。方法:应用(131)Ⅰ标记的AFP-R-LCAMcAb对11例AFP阳性肝癌、6例AFP阴性肝癌及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放免显像,观察不同时间肝癌显像情况。结果:11例AFP阳性肝癌患者中有9例肿瘤区显像,而6例AFP阴性肝癌及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无1例出现肝肿瘤区及肝内局部显像。且小剂量(131)I-AFP-R-LCAMcAb对人体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AFP-R-LCAMcAb对人AFP阳性肝癌细胞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有希望成为肝癌放免检测及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探讨远端胆管癌术后肝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8例远端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 meier法对确定的单因素进行生存率的描述,用卡方检验对各样本率之间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 log rank法对单因素进行生存分析评价。结果 肝脏是远端胆管癌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脏转移是远端胆管癌术后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根治性手术虽然提高了长期生存率,但不能预防肝转移的发生;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胰腺浸润与肝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远端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后肝转移的积极治疗可望进一步提高远端胆管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3.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最早由McCoy等报道并加以命名,在临床上发病率低,仅占所有胆囊炎性疾病总数的0.7%~13.2%,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发病平均年龄为44岁~52岁。有关男女比例文献报道不一,Guzman-Valdivia对161例XGC进行统计发现男性占优势(男:女=107:54),而Cardenas等认为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男:女=9:26),这与XGC的发病率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资料有关。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9年间收治的22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资料。其中获随访184例(82.5%)。按不同疗法分成6组:肿瘤根治性切除或肿瘤所在肝叶/段规则性切除+胆管癌栓取出治疗组(A组)48例,肿瘤姑息性切除+癌栓取出组(B组)13例,肿瘤姑息性切除+癌栓取出+患侧肝动脉结扎/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组(C组)34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D组)27例,微创胆管引流组(E组)50例以及内科非手术治疗组(F组)12例。比较各组生存期。结果:A,B,C,D,E,F各组累积1年生存率分别为93.2%,9.0%,80.5%,52.3%,0和0; 累积3年生存率分别为56.0%,0,15.3%,6.0%,0和0; 累积5年生存率A组为24.0%,C组为为5.0%,其余各组均为0。各组生存时间总体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01 ); 各组之间的两两比较,A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与其余各组(P<0.0001 ), C,D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B,E,F组(P<0.001 ); C,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 B, E,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肿瘤根治性切除或肿瘤所在肝叶/段规则性切除+胆管癌栓取出可视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最佳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具备实施根治性治疗条件者,阻断胆管癌栓血供并进行胆管引流是延长生命及获得二期治疗可能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5.
肝细胞癌临床分期与术后无瘤生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癌临床各期与术后无瘤生存的关系,探讨肝癌高危人群的确立,以及对该人群肝癌普查的意义。方法:对1725例行根治和相对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将回访的145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应用COX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无瘤生存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估计法计算。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2个临床和病理因素影响术后无瘤生存,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瘤灶数、瘤灶大小、瘤旁子灶和肝内血管受侵犯与无瘤生存关系密切。亚临床期患者5年的无瘤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期明显高于中期和晚期者。结论:对肝癌高危人群普查和其定期行肝脏B超及AFP检查能早期发现肝癌,早期手术延长术后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6.
华支睾吸虫致胆总管下端狭窄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36岁 ,浙江苍南人。因反复间隙性右上腹隐痛半年余入院 ,无畏寒发热 ,无厌油纳差 ,无腹泻及便秘。查体 :巩膜皮肤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腹平软 ,肝脾肋下未及 ,Murphy's征阴性。化验 :血象、肝功等正常 ,CEA、CA19- 9均为阴性。 B超提示 :肝内外胆管扩张 ,胆囊肿大。MRCP提示 :胆总管下端狭窄 ,肝内外胆管扩张 ,胆囊肿大。因诊断仍不明确 ,故决定行 ERCP检查 ,ERCP提示 :透视下胆总管下段见一充盈缺损影 ,大小约 1.2 cm ,以上段胆管扩张 ,呈“软藤征”,胆囊显影 ,明显增大。并作胆总管下段细胞刷检 ,…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液AFPmRNA及AFP对判断肝癌(HCC)术后复发或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A检测34例HCC患者术后2,4,6wk时周围静脉血中AFPmRNA及AFP的变化,并随访1a结果在34例手术切除的HCC患者中,13例术后6wk时周围静脉血中AFPmRNA仍呈阳性,21例患者在术后6wk内血液AFP仍持续阳性共有13例在术后1a内产生了复发或转移性病灶(38.2%),其中7例为血AFPmRNA及AFP均为(+)的HCC患者,结论术后联合检测血AFPmRNA及AFP可以更有效地判断HCC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28.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国内达到4.1~51.6%,此病产生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临床工作者多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尚未获得统一。我们对2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和7例非结石胆道疾患病人的胆石和胆汁中的几种主要成分行定量检测,并通过分析胆汁中有形成分变化与胆红素钙结石形成的关系,以期对胆红素钙结石的病因和机理作进一步探讨。材料和方法 1.对象随机选择临床诊断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17岁,平均46.3岁。术中取出胆石目测按日本胃肠病学会拟定标准分类。非结石胆道疾患病人7例作为对照,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40.2岁,经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研究肝移植受体肝动脉解剖变异、病理异常与吻合部位选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7月期间我院80例成人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术中动脉解剖鉴别动脉变异、病理异常及其类型,记录动脉吻合部位和口径,对动脉解剖变异组与无变异组的吻合部位和吻合口直径进行比较。结果全组受体肝动脉解剖变异率为11.3%(9/80),肝右动脉变异8/9例,分别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肝总动脉(CHA)、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吻合部位为CHA(7/9例)或GDA(2/9例)分支袖片。病理异常为2例,其中肝动脉内、外膜分离1例,以CHA端吻合;肝动脉狭窄1例,选择肾上腹主动脉前壁吻合。解剖变异组与无变异组吻合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79,P〈0.01),解剖变异组CHA分支袖片吻合口径与无变异组肝固有动脉或CHA分支袖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体肝动脉解剖变异影响吻合部位选择,CHA分支袖片是首选部位;无变异组肝固有动脉分支袖片与变异组CHA分支袖片的吻合口径相似,前者可作为无动脉变异时的常用吻合部位。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人胃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系SGC7901/ADR中多药耐药(multi drug resistance,MDR)产生机制,为胃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新靶点。方法:采用MTT法测定3种常用化疗药物顺铂、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在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及其阿霉素耐药细胞系SGC7901/ADR中的作用;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SGC7901和SGC7901/ADR中mdr1、c—Jun的mRNA表达情况;转录因子AP-1分别转染入SGC7901和SGC7901/ADR中,应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Dual—Lucikrase reporter assay system)检测其活性;Westem Blot法检测P-gp、c-Jun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SGC7901与SGC7901/ADR在化疗药物顺铂、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的不同浓度下作用72小时后,发现SGC7901/ADR中细胞的生存率无明显改变,而SGC7901的生存率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在mRNA水平对mdrl基因进行检测,SGC7901/ADR中的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SGC7901,而P-gp在蛋白水平的检测中显示SGC7901/ADR相对与SGC7901,表达活性有明显升高;转录因子AP-1的表达分别在SGC7901及SGC7901/ADR中检测到.但SGC7901/ADR中AP-1的活性明显高于SGC7901;AP-1的主要组成成份c—Jun在SGC7901和SGC7901/ADR做mRNA及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在SGC7901中禾发现c-Jun的明显表达,而SGC7901/ADR中c—Jun的表达活性均显著升高。结论:在人胃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系SGC7901/ADR中有MDR的产生,同时伴多药耐药基因上调;转录因子AP—1的活性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密切相关,AP—1的表达高低可能是其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