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提高对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认识,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以及外科治疗。结果大多数病例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19例均获得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该病能获得正确诊断。再次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102.
邱智泉  谭蔚锋  张柏和  姜小清 《肿瘤》2011,31(10):961-963
趋化因子是一类控制细胞向炎性部位迁移的细胞因子,在调控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定向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CL20是趋化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属于CC亚族,其受体为CCR6。CCL20在被激活的单核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内皮细胞中表达;CCR6主要在肝、肺及淋巴组织中表达。CCL20的表达可被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7、CD40配体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在恶性肿瘤的生长及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主要是肝内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1 病案摘要患者男,6 0岁,因右上腹痛3周余入院。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持续性,无放射,与饮食活动无关。10天前症状加重,较剧烈,无恶性呕吐,无头晕乏力等不适,休息后自行缓解。无腰痛血尿史。发病后饮食可,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有乙肝病史12年。当地医院B超、CT均提示:右肝10 0cm×9 5cm占位,左肾7 5cm×6 4cm占位。入院诊断:(1)右肝癌;(2 )左肾实质性占位。查体: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肝掌,未见蜘蛛痣,腹部平软,右肋缘下可及肿块,随呼吸活动,脾肋下未及,腹水症阴性,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血、尿、便…  相似文献   
105.
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目前许多壶腹周围良恶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本研究目的是寻找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0月至2002年9月共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6例,加做扩大腹膜后淋巴结廓清术者为24例,无保留幽门括约肌者。对于胰腺质地硬且胰管扩张患者采用端侧粘膜对粘膜胰肠吻合,而胰腺质软且胰管扩张不明显患者行对端套入胰腺空肠吻合。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2/200),胰肠吻合口瘘最为常见。高龄(优势比2.162),术前合并糖尿病(优势比4.0862),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171.1μmol/L(优势比7.556),端端胰肠吻合(优势比2.616)以及术中输血量超过1000mL(优势比2.410)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而胆肠吻合口留置T管(优势比0.100)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已经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之间的可比性不强。对于不同的专业组及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当个体化,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利用pSUPER-RNAi载体系统进行HBs RNAi序列的初步筛选和干扰效果鉴定。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HBs基因区的3条siRNA(HBs-siRNA1、HBs-siRNA2、HBs-siRNA3),构建3种重组载体pSUPER-HBs-siRNA,与HBV质粒同时瞬转人胚肾293T细胞,72 h后观察转染效果,实时定量PCR和ELISA法鉴定3种干扰序列对HBs的干扰效果,筛选最佳干扰序列。结果:成功构建3种干扰质粒pSUPER-HBs-siRNA,能高效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293T,转染效率在70%以上;实时定量PCR和ELISA法结果均显示HBs-siRNA2可有效抑制HBs的表达,抵制率可达80%,而HBs-siRNA1、HBs-siRNA3干扰效果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3种干扰质粒pSUPER-HBs-siRNA,筛选出其中能有效抑制HBs基因表达的pSUPER-HBs-siRNA2序列,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6 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痛伴发热畏寒一月余入院。查体 :巩膜皮肤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腹平软 ,Murphy's征阴性 ,肝脾肋下未及。B超示 :胆总管见絮状回声 ,占位可能。 CT提示 :肝内胆管及胆囊轻度扩张 ,未见明确胆总管占位。ERCP因乳头水肿 ,胰管显影正常 ,胆管未能显影。 MRCP提示 :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扩张 ,右肝管及肝总管内见大小不等的低信号影 ,胆囊明显增大积液 ,内未见结石影响 ,胆总管中段有截断现象。化验肝功正常 ,CEA、CA19- 9、AFP均正常。于 2 0 0 1- 3- 2在全麻下行胆总管中段癌根治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进行胆道引流的同时应用腺苷蛋氨酸对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对照,对90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前瞻性对比,观察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0.5g2次/d对黄疸病人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的影响。结果:术后应用腺苷蛋氨酸10d能显著减轻病人皮肤瘙痒、疲劳、厌食和腹胀症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总蛋白和白蛋白略有上升,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接受胆道引流后应用腺苷蛋氨酸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黄疸消退,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和肝脏酶谱的恢复,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9.
介入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材料科学发展起来,是在各种影像设备的有效监控和引导下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新兴学科,具有微创、有效、效价比高的特点,已经成为同内科学、外科学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而且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10.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探讨胆囊结石在XG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33例经病理确诊为XGC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20例行CT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32例,单发胆囊结石ll例,多发胆囊结石21例。26例胆囊结石直径≥1.0cm;20例结石位于胆囊颈部,占所有合并胆囊结石病例的62.5%。此外,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合并Mirizzi综合征,无一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结论XG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症,伴有黄色肉芽肿形成,重度增生性纤维化,以及泡沫状组织细胞为特征,临床上非常少见,术前诊断困难。需依赖病理检查确诊。几乎所有的XGC均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会引起胆汁淤积,使胆汁渗入破损的胆囊壁,从而可能引起XGC的发生。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很可能在XG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