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常州地区闭经患者细胞遗传学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州地区闭经患者细胞遗传学分布情况。方法:按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01例闭经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59例异常,占29.4%,原发闭经55例,继发闭经4例。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26例,占44.1%;单纯X染色体结构异常16例,占27.1%;出现Y染色体12例,占20.3%;X合并常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占6.8%;常染色体异常1例,占1.7%。结论:原发性闭经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细胞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代谢性内毒素毒血症(ME)小鼠胰腺组织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其受体CCR2 mRNA的表达,探讨ME对胰腺组织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纯系C57BL/6J雄性小鼠编号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代谢性内毒素毒血症组6只和对照组6只,代谢性内毒素毒血症组采用皮下微型泵导入微量脂多糖,建立ME动物模型,对照组则每日泵入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相对定量分析(与GAPDH对照),检测小鼠胰腺组织脂联素、IL-6、MCP-1及其受体CCR2 mRNA的表达。结果代谢性内毒素毒血症组小鼠空腹血糖浓度降低(P〉0.05);小鼠体重净增值、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升高(均P〈0.05);小鼠胰腺组织中IL-6、MCP-1及CCR2 mRNA的表达均增强(均P〈0.05),脂联素mRNA的表达明显减低(P〈0.01)。结论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能够增强胰腺组织中促炎因子的表达,减低抗炎因子的表达,促进胰腺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83.
铜代谢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铜(Copper,Cu)是生物体内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超氧歧化酶、金属硫蛋白、多巴胺-b-单氧化酶、酪氨酸酶等辅酶中的重要金属离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铜转运相关连的蛋白是P型ATP酶,该酶缺陷可引起铜代谢异常,本文就体内铜代谢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铜的正常代谢 一、来源与吸收 在一般饮食情况下,铜的摄入量婴幼  相似文献   
84.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疗效和美观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和美观效果。方法 保乳术后全乳外照射和瘤床加量共10 9例,79例除应用高剂量率插植技术[T1期肿瘤用单排插植,针距为1.5cm ,T2期以上肿瘤用双排或三排插植;针距间单次剂量(DB) 10~12Gy ,靶区周边剂量为85 %DB]外,其中4 8例还经组织间插植加量放疗;30例除采用电子线常规外照射15Gy外,其中2 7例还经电子线外照加量放疗。全乳照射应用6MV直线加速器,采用双切线半野照射技术,靶区剂量为4 5~5 2Gy(平均4 8.6Gy)。采用医生评分与患者问卷方法评价美观效果。结果 5年生存率为93.8% ,局部复发率为6 .5 %。全组无放射性溃疡发生,5例出现位于插植针孔周围急性皮肤炎症。在经临床随访体检的75例中,医生打分和患者自评满意度为优的比例分别占87%和81% (P >0 .0 5 )。两组满意度医生总评为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1.2 %和85 .2 %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少。不同的瘤床加量放疗方法不影响美观满意度。  相似文献   
85.
唑来膦酸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述第3代双膦酸类药物-唑来膦酸的药效学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唑来膦酸在动物和人体试验中的 药效学。结果:唑来膦酸可以抑制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降低血清钙水平,能有效地用于恶性高钙血症的治疗。结论:唑来膦酸是 最高效的破骨细胞骨吸收抑制剂,它能有效地治疗恶性高钙血症,并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一类高效药物。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诊断22q11微缺失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40例先天性心脏畸形(CHI)和2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样品22号染色体上基因UFD1L和管家基因S100β进行实时检测,并计算两者比值。其结果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或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标记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FISH检测9例有22q11微缺失患儿,其中8例与STRP标记结果一致,而有1例STRP标记分析未发现22q11缺失,UFD1L/S100β比值为0.449~0.557;余130例CHD患儿和20例健康儿童的UFD1L/S100β比值为0.709~1.149。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快速可靠地诊断22q11微缺失。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在大鼠的体内过程特性及绝对生物利用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大鼠随机分组,分别一次性灌胃给药阿德福韦酯3.0,1.0,0.3 mg·Kg-1,静脉注射0.54 mg·Kg-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阿德福韦在生物样品中的含量,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大鼠口服阿德福韦酯后于0.7,3,6h测定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Kg-1,24h内收集胆汁,测定药物胆汁排出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的人血清蛋白结合率.结果该药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无滞后时间的二室模型,高、中、低三个剂量的AUC(0~∞)分别为10.7±1.19,3.91±0.315,1.54±0.074 μg·mL-1·h;tmax在0.62~0.76 h之间,Cmax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分别为2.26±0.299,0.758±0.0529,0.388±0.0269 μg·mL-1;t1/2 为5.0~7.3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分别为(53±5.2)%,(51±8.1)%,(42±6.0)%.静脉注射给药阿德福韦后t1/2(ke) 为7.5±0.16 h,AUC(0~∞)为 6.35±1.58 μg·mL-1·h.母体药物阿德福韦在组织中分布情况为肾>肝>胃,其他组织中的浓度均远低于血浆中浓度.胆汁累积排泄率低于2%,在0.10~4.0μg·mL –1的浓度范围内,人血清蛋白结合率为<5%.结论阿德福韦酯在动物体内迅速吸收,消除半衰期较长,胆汁不是该药的主要排泄途径,血液及主要脏器无药物蓄积.阿德福韦是生物样品中检测到的唯一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88.
目的测定阿德福韦酯中有机溶剂乙腈、二氯甲烷、异丙醚和甲苯的残留量.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法,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以稀盐酸为溶剂,采用不锈钢填充柱(2 m×3 mm),以二乙烯苯与乙基乙烯苯高分子多孔小球(粒径0.25~0.18 mm)为填充材料,柱温180℃;氢火焰检测器温度200℃;载气氮气;载气流速50 mL·min-1.结果实现了4个组份的基线分离,乙腈、二氯甲烷、异丙醚、甲苯4种有机溶剂分别在0.40~3.2,0.60~4.8,1.0~8.0, 0.80~6.4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9,0.999 4,0.998 9,0.999 0.回收率分别为96.7%,98.2%,96.9%和96.1%.检出限分别小于0.40,0.20,0.20和0.08 μg·mL-1.3批样品中4种有机溶剂残留量均符合要求.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度高,适用于阿德福韦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89.
患者男,23岁.因胸部、双肩背部和四肢伸侧起白色皮疹瘙痒6月,双手背、前臂内侧、足背和踝周起皮疹瘙痒2周于1989年9月住院.  相似文献   
90.
放射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较常见,70年代以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成为治疗本病较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但人们很快就发现PTCA后有许多患者会出现血管再狭窄,实验研究和病理学检查显示,PTCA对血管是一种损伤,在血管损伤愈合时会出现同伤口愈合相同的过程,从而引起血管的再狭窄。术后3~6个月的复发率为30%~50%,从而极大地限制其广泛应用〔1〕。因此深入研究再狭窄的发生机理,寻求有效防治再狭窄的措施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放射防治PTCA后再狭窄作一综述。1 再狭窄的发生机理目前对PTCA后出现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