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24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64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药学 | 23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93.
94.
为改进右旋雷贝拉唑钠的制备工艺,简化合成步骤,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获得稳定可行的生产工艺,以2-[[[4-(3-甲氧基丙氧基)-3-甲基吡啶-2-基]甲基]硫代]-1H-苯并咪唑为起始原料,以钛酸四异丙酯和L-酒石酸二乙酯为手性催化剂,以过氧化氢异丙苯为氧化剂对其进行不对称氧化得到右旋雷贝拉唑,精制后与氢氧化钠成盐得目标化合物,收率为79%,产品HPLC纯度99.6%以上。目标化合物经NMR、IR、元素分析、LC-MS确证其结构。改进后的工艺生产周期短,操作步骤简单,产品收率和纯度得到提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血清中纤维蛋白原(FIB)、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及D-二聚体(DDi)联合检测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院关节骨科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第7天静脉彩超检查结果的阳性报告作为是否发生DVT的判断依据,将患者分为血栓组22例(A组)和非血栓组75例(B组),收集A、B组患者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3、7天血清中FIB、FM以及DDi水平.分析上述3项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血清中FIB水平在术后第1、3天显著高于B组(F=8.38、5.56,P<0.05),在术后第7天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中FM水平在术后第1、3、7天均显著高于B组(F=42.69~10.62,P<0.05);A组患者血清中DDi水平在术后第1天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7天均高于B组(F=49.23、407.2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血清中FM水平对患者DVT的诊断价值最高,AUC为0.79,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4、0.9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术后第7天对患者DVT诊断的价值最高,AUC为1.00,诊断灵敏度为0.99,诊断特异度为0.99.结论 血清中FM单独检测在术后第1天对DVT的预测效果优于FIB和DDi,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三项指标联合评估可提高对DVT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应用微循环显微电视录像技术及加权积分法观察31例冻疮组大学生及50例健康大学生在运动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变化,探讨冻疮的微循环变化及运动对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疮患者有轻度的微循环异常(积分值3.71±0.4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表现为微血管袢顶淤张,血流速度缓慢,袢周有渗出,伴有血管运动性较强及汗腺导管数量增多等交感神经占优势现象。中等强度运动负荷后,冻疮组微循环明显改善,尤以流速改善明显,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提示微循环障碍可能与冻疮的发病有关,运动可改善其微循环异常,从而为防治冻疮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98.
1病例 患者,女性,42岁。因右侧卵巢肿物切除术后3月,发现左下腰包块22天人院。患者于2005年6月10日在外院行右侧卵巢+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对侧卵巢无异常,术后病理回报为成熟性畸胎瘤。七天拆线出院,后无明显不适,二便正常。于8月30日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痛,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伴有肛门坠痛。先后就诊于两家市级医院,B超示左附件囊、实相间肿物,直径约5.0cm。9月15日在我院行B超检查结果同前。内诊检查:左附件区可触及一直径约5.0cm大小的圆形包块,质中等,活动可。 相似文献
99.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和抗缺血药物应用使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因心肌梗死而导致的心力衰竭不可避免地发生.冠状动脉一旦闭塞,短时间内心肌坏死很快发生,随着心肌梗死区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梗死区室壁延展变薄,非梗死区胶原纤维增生,发生左室重构,成为后期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细胞移植代替梗死心肌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故本研究中我们试图应用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 MBMC)通过冠脉法进行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观察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以评价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及有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血特异的内皮细胞标记物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局部新生血管情况,并探讨内皮血管功能指标E-选择素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唐山工人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近交系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细胞培养基组,10只/组。②另取1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大鼠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分离股骨和胫骨,应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80%贴满培养瓶底时,用乙二胺四乙酸和胰蛋白酶混合消化传代。将50mg/L4,6-二脒-2-苯基吲哚加入第3代细胞培养基中,制成细胞悬液备用。③术前各组大鼠均行气管插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远端供血区心肌组织颜色苍白、心电图检测Ⅱ导联ST段持续抬高为模型建立成功的标志。假手术组仅开胸予以前降支穿线但不结扎。④造模成功后1~3h,干细胞移植组用微量注射器吸取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0μL,直接注入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细胞培养基组按干细胞移植组的方法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无血清DMEM低糖培养基(pH值为6.9),模型对照组仅制作心肌梗死模型不作其他处理,假手术组亦不作其他处理。⑤造模后2,4周各组处死半数大鼠,切取心脏组织,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制作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的供体细胞。链霉亲和素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评估新生血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E-选择素含量,评估内皮功能。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心脏标本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移植细胞存活状况: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成团和散在的DAPI阳性细胞,其余3组大鼠心脏标本中均未见荧光细胞。②各组大鼠血清E-选择素的检测:心肌梗死后2,4周模型对照组及细胞培养基组E-选择素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2周:(36.04±4.47),(34.10±2.04),(13.37±3.01)μg/L;4周:(33.02±4.78),(33.96±5.18),(13.94±2.87)μg/L,P<0.01],干细胞组移植组E-选择素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2周:(24.29±3.51),(36.04±4.47)μg/L;4周:(17.45±3.22),(33.02±4.78)μg/L,P<0.05]。③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情况:链霉亲和素免疫组化法显示,造模后2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呈强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和细胞培养基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减弱。造模后4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仍呈强阳性,模型对照组和细胞培养基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有减弱趋势。结论:①移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②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可提高心肌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促进局部血管新生。③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中E-选择素的降低,可能与其参与血管新生有关,同时也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不会诱发E-选择素增高而加重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