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17篇
内科学   105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317篇
预防医学   14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6篇
  1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在应用或不应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入选3 387例行CABG的糖尿病患者,其中1 638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对于应用或不应用体外循环下行CABG的两类患者,分别根据术后血糖控制水平分为严格控制组(平均血糖水平<7.8 mmol/L)、中度控制组(平均血糖水平7.8~9.9 mmol/L)和宽松控制组(平均血糖水平≥10.0 mmol/L)。主要终点为院内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结果:体外循环CABG患者中,与中度控制组(n=1 050)相比,严格控制组(n=100)院内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4%vs. 9.0%,P<0.001),宽松控制组(n=488)与中度控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中度控制组相比,严格控制组院内死亡风险(OR=9.98, 95%CI:2.97~33.56,P<0.001)和主要心血管并发症风险(OR=2.21, 95%CI:1.01~4.81,P=0.04...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20例,其中58例接受LCZ696和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干预组,另外62例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肌酐、血钾水平以及心脏彩超结果,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及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MACE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肌酐、血钾水平均未显著升高(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安全可靠,能改善预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 结果 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 结论 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小肠隐窝细胞(IEC-6)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2、4、6、8、10 Gy)的6 MeV高能X射线对大鼠IEC-6细胞进行照射,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建立IEC-6细胞辐射损伤模型。应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0.1、0.5、1、5、10、20、40 μmol/L)对IEC-6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白藜芦醇(0.1、1、2、4、6、8 μmol/L)对照射后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0 Gy)和白藜芦醇组(10 Gy,1 μmol/L),对照组接受伪照射并予等量载体孵育;模型组接受6 MeV高能X射线照射,予等量载体孵育;白藜芦醇组在照射前2 h予相应浓度的白藜芦醇预处理,接受与模型组等剂量的高能X射线照射。采用 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Real-time qPCR、Western Blot检测p16p21CATSOD2的mRNA水平及相应蛋白质表达情况。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Tukey’s HSD法进行事后两两比较。结果 4~10 Gy电离辐射明显抑制IEC-6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浓度为0.1、0.5、1、5 μmol/L的白藜芦醇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均P>0.05);浓度为0.1 μmol/L、1 μmol/L的白藜芦醇可增加电离辐射后细胞活力(均P<0.05)。白藜芦醇组细胞凋亡率、DCFH-DA荧光强度、β-Gal 阳性率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白藜芦醇组细胞中CATSOD2的mRNA水平及相应蛋白质表达较模型组升高(均P<0.05),但p16 p21的mRNA水平及相应蛋白质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以降低活性氧水平,抑制细胞衰老和凋亡,从而减轻IEC-6细胞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VATS)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外伤性血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血气胸患者4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方法;实验组15例,采用VATS治疗,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等进行比较.结果 41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均未呼吸机辅助呼吸.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76.5 ±78.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401.3±90.7)ml],手术时间[实验组(64.7-±21.3) min,对照组(129.4±30.3) min]、术后胸管放置时间[实验组(2.3±0.9)d,对照组(4.5±1.0)d]、住院时间[实验组(9.1±2.1)d,对照组(12.7±2.2)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治疗外伤性血气胸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诊断快速准确,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7.
目的明确歼击机飞行员改装体检暂时飞行不合格的原因、最终健康状况和飞行结论。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高性能战斗机改装体检结论为原机种暂时飞行不合格的67名飞行员病历资料,随访其健康状况和飞行结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改装体检暂时飞行不合格的原因依次为特殊功能检查不合格、外科病症、内科病症、神经精神科病症、眼科病症、耳鼻咽喉科病症;最终结论为飞行合格者47例(10例改装合格、另37例原机种飞行合格),飞行不合格者20例(2例因新发病症、18例因暂时飞行不合格的病症而停飞)。结论改装体检暂时飞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特殊功能问题;《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体格要求》是符合实际的,而现行的飞行人员年度大体检制度有修改的必要。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比较食管裂孔疝抗反流手术中迷走神经切断与保留对减少术后复发风险的影响。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ienceDirect、ovid、CNKI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19年9月,有关食管裂孔疝术中切断迷走神与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使用Cochrane5.1.0系统评价手册进行Meta分析。根据Cochrane循证医学指南的建议,二分类数据(食管裂孔疝复发与否)表示为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合并效应量的统计推断采用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统计推断采用Q检验计算I2,如果I2<50%,并且P>0.1,则说明合并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反之则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 结果共纳入11项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术后食管裂孔疝复发的诊断方式将各研究分为解剖复发组和临床复发组。解剖复发组中,迷走神经切断430例,迷走神经保留383例;迷走神经切断复发风险大于迷走神经保留组(P<0.05),相对危险度为1.96,95%可信区间(CI)=1.45~2.64。临床复发组中,迷走神经切断337例,迷走神经保留420例;迷走神经切断复发风险大于迷走神经保留(P<0.05)。合并组分析显示,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复发风险大于迷走神经保留,相对危险度为1.78,95%可信区间(CI)=1.42~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反流术中保留迷走神经对减少食管裂孔疝术后复发可能具有积极意义,还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