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39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1.
2002年5月-2004年12月,本院采用山莨菪碱联合丹参治疗8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徐雄良  向轶  柯尊洪  张志荣 《中草药》2005,36(4):527-529
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金槐冠心片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Shim-packCLC-ODS柱(150mm×6.0mm,5μm),以甲醇-乙腈(3∶2)为流动相,在206nm波长下测定样品水解后的薯蓣皂苷元含量。结果该方法专属性强;平均空白回收率为95.6%,RSD为2.4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RSD为2.66%(n=6)。结论该方法简便,分离效果好,可用于金槐冠心片中薯蓣皂苷元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5-乙基-2-甲基吡啶经选择性氧化、酯化、LiAlH4还原和PCC氧化等反应得到6-甲基吡啶-3-甲醛,总收率4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载自杀基因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 ,并评价其体外质量。方法 :以聚丙交酯乙交酯为载体材料 ,采用复乳溶媒蒸发法制备载 pEGFP TKAFB重组质粒纳米粒 ,并对其形态、包封率、体外释放、抗核酸酶抗超声的能力等进行研究。结果 :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 ,平均粒径为 72nm ,平均包封率为 91.2 5 % ,体外释药速度依赖于载体材料的分子量 ,质粒制成纳米粒后对抗超声剪切及核酸酶降解的能力增强。结论 :本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 ,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5.
张志荣 《陕西中医》2012,(9):1210-1211
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退行性膝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取主穴:血海、膝髎、足三里、外膝眼、内膝眼、阴陵泉,并配合辨证取配穴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经过21d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显效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无效率和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在疼痛,僵直,功能障碍和WOMAC均明显低于对照着,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疾病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病的预后的因素及康复治疗。方法选取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康复方法、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在治疗10w后,观察组的显效和有效人数为38(63.33%)例和15(25.00%)例,总有效率为53例(88.33%),而对照组的显效和有效患者分别为25例(41.67%)和16例(26.67%),总有效率为68.3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0w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较对照组的血压有明显的变化,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上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值得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横切口双窗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8月至2021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2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0),观察组采取横切口双窗入路,对照组采用L形入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年Bohler角、Gissan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跟骨宽度、AOFAS、VAS及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OFAS、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横切口双窗入路较传统的“L”型切口入路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恢复的疼痛感,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0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 ,B组为肝纤维化模型组 ,C、D组分别为缬沙坦早期治疗组和治疗组。B、C、D组大鼠均给四氯化碳 ( 1次 /3d ,共 8周 )诱导肝纤维化 ,C、D组大鼠分别于第 1、4周予以缬沙坦 ( 2 0mg/kg ,每天 1次 )灌胃治疗 ,所有大鼠于第 8周处死。RT PCR检测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与其受体(TGFR)ⅡmRNA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 β1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 ,肝组织H E染色及电镜检测病理改变 ,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生化技术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与B组大鼠比较 ,RT PCR显示经缬沙坦治疗 ,C、D组大鼠肝内TGF β1与TGFRⅡmRNA表达明显降低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组织TGF β1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1) ,TGF β1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质。大鼠肝组织TGF β1在C组与D组表达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经缬沙坦治疗后 ,肝纤维化大鼠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 ,纤维间隔明显变薄 ,血清透明质酸酶明显降低 (P <0 .0 5 ) ,肝功能好转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Bortezomib能否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起到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作用。方法 1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Bortezomi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32只。DSS法构建IBD模型后,高、中、低治疗组分别予以Bortezomib溶液1.0 mg/kg、0.6 mg/kg、0.2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予以PBS腹腔注射。分别于用药开始前、用药后1 d、3 d、7 d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组织学评分,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血清水平;EMSA法评估核NF-κB p65与DNA结合的活性。结果造模后,小鼠DAI、组织学评分、TNF-α水平和NF-κB p65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应用Bortezomib治疗后,NF-κB p65活性显著受到抑制,TNF-α水平均逐渐降低,且DAI、组织学评分也均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Bortezomib对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下调TNF-α的表达发挥作用。随着Bortezomib治疗剂量和治疗天数的增加,对NF-κB的活性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对IBD的治疗作用也越来越来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前、后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术前及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诊,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术后明显减小,并在随访中持续下降,术后6个月达到平衡。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短期内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及左心房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及左心房大小恢复平衡。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能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