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0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364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与预后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牙源性囊肿364例,根尖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分别占39.6%,22.8%,28.8%和8.8%。全部病例行囊肿摘除骨腔刮治术。手术并发症主要为感染(占77.1%)。囊肿复发率为5.5%,造釉细胞瘤变率为2.5%。本资料,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复发率/瘤变率近似,又明显高于含牙囊肿(P<0.05)。认为前两者组织学术源相同。提出根尖囊肿,含牙囊肿甚至始基囊肿囊肿区完好牙应予保留。除角化囊肿外,囊肿区保留牙与感染复发无明显关系。对术后感染,囊肿复发与瘤变防治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颞下颌关节盘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修复设计上,必须正确地认识关节盘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下面就颞下颌关节盘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关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内窥镜技术辅助下髁突骨折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髁突骨折是颌面部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治疗目前还具有争议。关节内窥镜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颌面部的应用却刚起步,它的出现为髁突骨折的治疗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36.
牙外伤脱落再植是许多临床医师都熟悉的手术方法。但是牙齿再植后常不易形成正常的牙周膜,且牙根吸收的发生率较高。作者自1989年以来收治了25例,共41颗外伤脱落牙再植,并对牙根吸收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41颗牙齿,男性17例,25颗牙,女性8例,16颗牙。年龄最小为9岁,最大为36岁。脱落牙均为上前牙。脱落原因,打球撞脱7例,交通事故致脱落6例,意外跌伤脱落10例,异物击伤落2例。脱落离体时间为半小时至3小时。 再植方法:  相似文献   
37.
山羊颞下颌关节腔内压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山羊颞下颌关节上腔内压在5种运动状态下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ingograf7型多道生理记录仪对15只健康成年雌性山羊颞下颌关节测量在休息位、小开口位、大开口位、咀嚼及侧向运动时关节内压的值。结果 在休息位时,颞下颌关节上腔内压为负值,开口过程中负压值下降,在咀嚼、侧向运动等周期性运动中,关节上腔内压处于负压与正压交替的周期性变化中。结论 关节上腔内压可用于反映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38.
颞下颌关节腔内压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的关节内压。方法:对16 例20 侧关节在局部麻醉下测定了开口位及闭口位关节上腔内压值。结果:在闭口位,关节上腔内压平均为:(2.416±1.972) k Pa(n= 18);开口位为:(2.837±2.543) k Pa(n=18)。与正常人相比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关节内压升高( P< 0.05)。结论:颞下颌关节上腔内压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反映颞下颌关节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病,由于其发病隐匿,加之颞下颌关节的特殊解剖关系,使临床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十分必要。本文则就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建立方法及其在病理、免疫、生化、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关节灌洗和透明质酸钠治疗不同病程的颞下颌关节(TMJ)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TMJ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26例(138侧关节)进行关节灌洗和透明质酸腔内注射治疗,按发病病程分为三组:6个月以内组36例;6~12个月组42例;12个月以上组48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并对三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总有效率为88.9%(112/126)。其中6个月以内组术后张口度平均增加(8.2±3.4)mm,健侧侧向运动增加(4.8±1.4)mm,91.7%(33/36)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为94.4%(34/36)。6~12个月组张口度平均增加(8.0±3.2)mm,健侧侧向运动增加(4.4±1.5)mm,90.5%(38/42)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为92.9%(38/42)。12个月以上组术后张口度平均增加(7.1±4.1)mm,健侧侧向运动增加(3.5±2.4)mm,81.3%(39/48)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为83.3%(40/48)。三组比较,张口度、侧向运动改善、疼痛缓解及有效率,6个月以内组和6~12个月组均优于12个月以上组(P<0.05),而6个月以内组和6~12个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灌洗术和透明质酸钠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在12个月以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2个月以上。因此,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