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7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高血压脑出血为一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对于发病急、出血量大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处理不及时同样危及生命.本文结合我科近年手术治疗的130例患者,对其术后处理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波尼松龙对脊髓空洞前状态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兔96只制作模型,随机分为Kaolin组、MP干预组,其中后者用大剂量甲波尼松龙(30mg/kg体重)干预。术后1,3,7,14、21d用光镜、干湿重法和底物磷酸化法观察两组动物上颈髓病理学演变、脊髓含水量以及胞膜、胞质PKC活性。结果 与Kaolin组比较,MP干预组动物上颈髓水肿程度减轻,高峰延迟,脊髓含水量显著降低,以3d的含水量(68.66±0.37)%和Tarlov评分(5.00±0.00)改善最为明显,同时胞膜和胞质PKC活性明显下降,以7d[(5.76±0.45)/(3.41±0.54)pmol·mg^-1·min^-1]和14d[(6.21±0.40)/(3.77±0.31)pmol·mg^-1·min^-1]最为显著,下降达50%。结论 大剂量甲波尼松龙通过抑制脊髓空洞前状态PKC移位激活、降低PKC活性发挥对空洞前状态脊髓缺血、水肿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3.
应用鲤鱼鳔行硬脑膜修补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材料与方法1鲤鱼鳔硬膜修补材料制备:将去除表面脂肪、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新鲜鲤鱼鳔,经03%戊三醛、1N氢氧化钠、10%过氧化氢处理。处理过的鱼鳔或置于03%戊二醛溶液中室温下保存,或经冷冻干燥后密封于双层聚乙烯塑料袋中,环氧乙烷消毒备用(术前...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核因子-кB在实验性家兔脑血管痉挛中表达变化的影响机制及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中国白兔60只,体重1.5~2 kg,其中45只经枕大池2次(间隔72 h)注入自体动脉血(1 ml/kg)制成脑血管痉挛模型,再随机分为4组(1)单纯2次注血组(15只);(2)给药组(15只),动物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蛋白激酶抑制剂等渗盐水稀释液0.1 ml,剂量为100 μg/kg;(3)等渗盐水组(15只),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代替蛋白激酶抑制剂;(4)假穿刺组(15只).于第4、7、10天将动物分批处死,取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及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等方法检测核因子-кB、кB抑制蛋白活性表达变化,评价不同剂量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其影响程度.结果单纯2次注血组家兔较假穿刺组在4~10 d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管腔狭窄、炎性浸润等改变,7 d时最明显;核因子-кB的活性于4~10 d也明显增高,与炎性变化一致;抑制蛋白кB表达下降,与核因子-кB呈负相关.给药组家兔与单纯注血组相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和炎性浸润明显减轻,抑制蛋白кB表达明显上升,核因子-кB活性下降,而等渗盐水组较单纯注血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蛋白激酶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而且可减轻其管壁炎性浸润程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кB抑制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减弱核因子-кB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5.
扈玉华  张庆俊  史学芳 《河北医药》2002,24(10):772-774
目的 明确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 (acutespinalcordinjury,ASCI)后胶质原酸性蛋白 (glialfibril laryacidicprotein ,GFAP)变化分布 ,以及与核因子κB(NF κB)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 2 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损伤组 ,制作脊髓损伤模型 ,使用免疫组化分别测试GFAP与NF κB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变化。结果 ASCI后 6h ,白质内GFAP表达开始增强 ,ASCI后 5d ,灰白质内仍有大量的GFAP阳性表现 ;AS CI后 1h ,NF κB的免疫反应在病灶内和边缘部位可以探测到 ;ASCI后 5d ,NF κB的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NF κB部分参与了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 ,抑制NF κB的表达 ,将一定程度上抑制GFAP表达。  相似文献   
96.
范存刚  周景儒  张庆俊 《山东医药》2013,(40):23-25,I0002
目的 探索分离人胎肺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有效方法.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人工流产胎儿的肺组织,分别以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表型、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多向分化潜能并证实其MSCs特征.结果 两种分离方法所得细胞,在原代培养初期的形态有所不同,但培养后期和传代后均为长梭形的贴壁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两种方法分离的细胞均表达MSCs标志物CD13、CD29、CD44、CD90、CD105、CD166及HLA-ABC,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系的标志物CD45、CD34、CD14、CD38、CD133和内皮相关抗原CD31,也不表达CD41a、CD42b、CD49d、CD106、CD61和HLA-DR.成脂诱导3~5d后,部分细胞转变为肥大、扁平的多角形细胞;1周后可见细胞内有囊泡状脂滴积聚;2周后脂滴增多、变大,并可被红O着色.成骨诱导者细胞内逐渐出现钙盐沉着,经诱导2周后大部分细胞内可见因钙盐沉着被茜素红S着色.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和胶原酶消化法均为获得人胎肺MS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7.
9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和抗胶质瘤作用。 目的: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对CNKI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关键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gliom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胶质瘤”。共检索到51篇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剩余29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还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胶质瘤分化;携带特定自杀基因、免疫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和溶瘤病毒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发挥更强大的抗肿瘤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99.
扈玉华  张庆俊等 《河北医药》2002,24(10):772-772
目的 明确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后胶质原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变化分布,以及与核因子кB(NF-кB)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损伤组,制作脊髓损伤模型。使用免疫组化分别测试GFAP与NF-кB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变化。结果 ASCI后6h,白质内GFAP表达开始增强,ASCI后5d,灰白质内仍有大量的GFAP阳性表现;AS-CI后1h,NF-кB的免疫反应在病灶内和边缘部位可以探测到;ASCI后5d,NF-кB的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NF-кB部分参与了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抑制NF-кB的表达,将一定程度上抑制GFAP表达。  相似文献   
100.
随着CT的临床应用,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发现日益增多。我院自1984年9月~1987年7月收治17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报告如下。资料与结果 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12~65岁,平均38岁,20~50岁多见。2、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坠落伤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