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3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281.
282.
283.
心肌梗死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第4外显子+12959G/A、第6外显子+13848A/G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心梗)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65例心梗患者(包括急性心梗和陈旧性心梗)和199名健康对照者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ICAM-1+12959G/A、+13848A/G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水平。结果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13848A/G多态性,在心梗组中基因型分布为:AA型58.2%、AG型37.0%、GG型4.8%;对照组分别为45.7%、45.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A型患心梗的风险是GG型及AG型的1.651倍(OR=1.651,95%CI:1.089~2.504)。未检出+12959G/A多态性。结论ICAM-1+13848A/G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心梗易感性有关,+13848A等位基因可能是心梗发病的重要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84.
白细胞介素-18基因多态性与其表达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L-18基因启动子-607C/A、-137G/C位点多态性是否影响其表达量。方法:选择80例体检健康个体,确定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C、-607C/A位点基因型,分离上述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cytes,PBMC),统一浓度培养24h后,收集培养细胞和上清液。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并用RT-PCR检测培养细胞中IL-18mRNA的水平。结果:IL-18基因启动子-607位点CC、CA和AA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IL-18的浓度分别为(11.54±6.48)ng/ml、(10.92±5.16)ng/ml和(11.79±3.18)ng/ml,表达IL-18mRNA水平分别为0.878±0.633、0.877±0.521和0.881±0.400;IL-18基因启动子-137位点GG、GC或CC基因型个体PBMC分泌IL-18的浓度分别为(11.27±5.42)ng/ml和(11.31±4.62)ng/ml,表达IL-18mRNA水平分别为0.835±0.485和0.984±0.613。两个位点各基因型间个体PBMC分泌和表达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L-18基因外显子1上游启动子-607C/A、-137G/C位点基因多态性对IL-18分泌和表达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85.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5例肱骨小头骨折患儿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所有患儿均于6-8w骨性愈合,复查X线检查骨折愈合良好,无明显畸形,优良率为97.14%。所有患儿均获得6-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儿肘关节活动范围:伸肘0°-10°,屈肘130°-150°,前臂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未出现无肱骨小头缺血坏死情况。肘关节外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小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86.
患者,男,51岁。于5年前发现左侧乳晕下方一蚕豆大包块,无触痛,逐渐增大,至2.5cm×2.0cm×1.5cm。于2008—07—28收治。查体:左侧乳腺稍增大,呈半球形,表面皮肤尢明娃改变,乳头无凹陷。乳晕下方可触及鸽蛋大不规则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边界尚清晰,移动度稍差。左侧腋下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直径1~3cm。局麻下行左侧乳腺包块切除术,病理检查:不整形肿物5.5cm×3.0cm×3.0cm,切面灰白及灰红色,皮肤表面暗黑色,病理诊断:导管浸润性乳头状痛。根治标本找到肿大淋巴结12枚,  相似文献   
287.
免疫印迹法测定乳腺肿瘤患者胸苷激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用免疫印迹发光法 ,检测乳腺肿瘤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 (TK1)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 利用抗胸苷激酶单克隆抗体 (anti TK1mAb)建立点免疫印迹发光法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非肿瘤患者和体检健康者血清TK1的水平。结果 术前的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非肿瘤患者和体检健康者血清TK1的水平分别为 (39.3± 33.9) ,(3.7± 3.9) ,(1.7± 0 .5 )和 (1.4±0 .5 )pmol/L。淋巴结转移的术前和术后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TK1与体检健康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P <0 .0 0 1,P <0 .0 5 ) ;而淋巴结未转移的术后乳腺癌患者、非肿瘤患者血清TK1与体检健康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10 ,P >0 .0 5 )。通过对术后乳腺癌患者血清TK1检测发现 ,淋巴结未转移患者TK1水平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患者 (P <0 .0 0 1)。结论 该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用于血清TK1的检测可作为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术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88.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3(TLR3)和Toll样受体7(TLR7)mRNA表达,探讨性别和年龄对TLR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人群113名,取抗凝全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3和TLR7 mRNA表达。结果 健康青年女性TLR3表达量比中老年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5,P<0.05),而TLR7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P>0.05),健康青年男性TLR3,TLR7表达量比中老年男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3,7.17,P<0.05)。健康中老年女性TLR7表达量比中老年男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5),但是TLR3表达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1,P>0.05)。健康青年女性TLR3,TLR7表达量比青年男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7,11.66,P<0.05)。结论 性别和年龄与对Toll样受体的表达有一定关系,为疾病预防和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89.
290.
在50具成人尸体上重点观察研究了胰腺动脉的上缘支、钩突、胰体尾交界处的分界动脉及胰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为胰腺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