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6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 研究人三磷酸鸟苷酸环化水解酶Ⅰ (GCHⅠ )基因在多巴胺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从人胚胎肝脏中提取总RNA ,以RT PCR法扩增GCHⅠcDNA ,克隆于PGEM T easy载体中 ,测序正确后再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猴肾成纤维细胞系COS7,原位杂交检测其表达。 结果 RT PCR扩增出 90 4bp的cDNA ,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I neo GCHⅠ ,原位杂交证实其在COS7表达阳性率为 70 %~ 80 %。 结论 GCHⅠ有望用于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观察 α-synuclein-p EGFP真核载体在 SH-SY5 Y细胞内表达状况及其对细胞的影响 ,本研究用 L ipofect AMINE法转染 SH-SY5 Y细胞 ,用荧光显微镜检测报告基因表达产物 EGFP,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synuclein蛋白表达以及用 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转基因表达产物在细胞内的积聚 ,电镜观察转基因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学变化 ,rhodamine12 3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变化。结果证明 ,该载体转染 SH-SY5 Y细胞后 ,在细胞内同时表达报告基因和目的基因 ;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在细胞内积聚形成包涵体并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变。本研究结果提示 ,本实验获得的细胞模型可模拟 Parkinson病发生过程中一些基本的神经病理学特点 ,可为进一步探讨 Parkinson病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人工绝经期模型,在降低雌激素水平的状态下,观察卵巢切除对睑板腺腺泡上皮细胞脂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56-60 d SD雌性大鼠72只,体质量200~240g:苏丹Ⅲ为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厂产品.②实验分组及过程:随机对72只青春期SD雌性大鼠分为3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每组24只.分别饲养2,4,6,8周后,用2%荧光索钠滴入大鼠结膜囊内,瞬目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钴蓝光扫描照射观测大鼠的泪膜破裂时间,然后麻醉下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③实验评估: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采用组织化学苏丹Ⅲ染色方法对睑板腺腺泡上皮做脂质染色阳性和强度检测.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结果:①手术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血清雌二醇水平逐渐降低,术后第4,6,8周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分别P<0.05,P<0.01,P<0.01).②手术组泪膜破裂时间于术后第4,6,8周明显缩短,与正常组、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③手术组苏丹Ⅲ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术后第6周、第8周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④血清雌二醇水平与泪膜破裂时间、苏丹Ⅲ染色强度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57,P=0.004 3:r=0.972 3,P=0.0036).结论:卵巢切除后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可造成睑板腺腺泡上皮细胞脂质减少,是导致睑板腺机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非开颅血管内穿线法制备大鼠SAH模型,10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36)、假手术组(n=36)、模型组(n=36),术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伤后12、24、48h3个时相点取脑组织标本,HE染色及电镜观察右侧海马CA1区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神经细胞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明显受损,存活数目明显降低。模型组(12、24、48h)大鼠VEGF阳性反应均有不同程度增强(P<0.05),随出血时间延长(12、24、48h),凋亡细胞增多(P<0.05),并于48h达高峰。SAH12~48h海马区VEGF与TUNEL表达呈正相关(r=0.847,P<0.01)。结论 SAH后VEGF高表达可促进神经细胞凋亡,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常规控制血压、颅压,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治疗组63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8例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及神经元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有降纤、抗凝,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脑内血液循环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6.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存在学习内容重复、与临床脱节等不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融合,具有很大优势.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模式,应根据具体的校情、人财物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实施.改革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步,增设"专题型整合课程";第二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部分整合;第三步,实施"模块化教学".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有利于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etabotropicglutamate receptor 1,mGluR1)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调控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非开颅血管内穿线法制备小鼠SAH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AH+生理盐水(SAH+NS)组、SAH+LY367385(mGluR1抑制剂,SAH+LY367385)组,于SAH后10 min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或LY367385(500 nmol/L)5μl,术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SAH后6、24、48 h 3个时间点取右侧脑组织标本,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mGluR1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ERK1/2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右侧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NS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随SAH时间延长,各组小鼠mGluR1、p-ERK1/2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凋亡细胞增多(P<0.05)。与SAH+NS组比较,SAH+LY367385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mGluR1、p-ERK1/2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有所减少。SAH后6~48 h,mGluR1的表达与p-ERK1/2呈正相关。结论:mGluR1和ERK在SAH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AH后海马内mGluR1的表达增强可通过激活ERK信号途径诱导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中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PTP制备PD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观察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环氧合酶(CO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给予罗格列酮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出现震颤、步态迟缓等PD样症状,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缺失,炎症因子COX-2和TNF-α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蛋白水平亦升高;经罗格列酮治疗后,上述症状得到改善.结论:罗格列酮对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抑制炎症因子COX-2和TNF-α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9.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例老年男性标本右侧椎动脉走行异常,报道如下. 右侧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分叉处0.90 cm,起自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稚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45 cm,走行在颈长肌的浅面,走行方向基本与右颈总动脉平行,于环状软骨平面上方4.90 cm处,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末端外径宽为0.42 cm.椎动脉从起始至进人第4颈椎横突孔全长为7.80 cm.左侧椎动脉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拮抗剂LY367385是否能减轻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损伤。方法采用非开颅血管内线栓法制备小鼠SAH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SAH+生理盐水(NS)组)]、mGluR1拮抗剂LY367385组(SAH+LY367385组),于SAH后10min侧脑室注射NS或LY367385(500nmol)5μl,术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SAH后6、24、48h3个时相点取右侧脑组织标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iotting)检测mGluR1、p-ERK1/2蛋白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各组小鼠mGluR1和p-ERK1/2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凋亡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拮抗剂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mGluR1、p-ERK1/2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减少。结论 (1)SAH后mGluR1的表达增强可通过激活ERK信号途径诱导神经细胞凋亡;(2)mGluR1选择性拮抗剂LY367385对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