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在二尖瓣狭窄 (MS)合并心房颤动 (A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观察 12 5例MS合并Af患者 (Ⅰ组 )与 2 2 5例MS伴窦性心律患者 (Ⅱ组 )的PBMV成功率、PBMV后血流动力学与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变、远期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两组成功率分别为 96 %(12 0 12 5 )和 99 6 %(2 2 4 2 2 5 ) (P <0 0 5 )。 (2 )PBMV后即刻两组左心房压力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 (P均 <0 0 0 1) ,Ⅰ组前者降值 <Ⅱ组 (P <0 0 5 )。 (3)PBMV后近期两组二尖瓣口面积 (MVA)明显增大 (P均 <0 0 0 1) ,组间无差异 ;两组左心房内径 (LAD)明显下降 (P均 <0 0 0 1) ,Ⅰ组下降值 <Ⅱ组。 (4)远期随访两组再狭窄率分别为 17 0 %(8 4 7)和 6 9%(4 5 8) (P <0 0 5 ) ;两组死亡率分别为 4 1%(2 4 9)和 1 7%(1 5 9) (P <0 0 5 ) ;两组MVA与LAD均仍较术前明显改善 ,但Ⅰ组较Ⅱ组差 ,且Ⅰ组MVA较术后近期结果缩小 (P <0 0 5 )。 (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 8%及 10 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 5例体循环栓塞者均发生于Ⅰ组。结论 PBMV在MS合并Af者中成功率高 ,再狭窄率低 ,疗效确切 ,但较窦性心律组差 ,需注意防止体循环栓塞 ,故对合并Af者更应严格病例选  相似文献   
92.
目的寻求中医回阳通脉法与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心肌梗死并发休克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方法将40例心肌梗死并发休克病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回阳通脉法治疗,观察厥脱的症状变化及体温、脉搏、尿量、血压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治愈率45%,有效率15%,显效率25%,无效率(病死率)2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回阳通脉法与西医疗法治疗本病有明显的效果,既能降低病人的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又能改善症状与预后.  相似文献   
93.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症状患者的起搏参数优化和程控。方法:门诊随访患者324例,随访时根据患者向医生陈述的痛苦表现,如心悸、胸闷等症状,判定为有症状患者138例,其中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pacemaker,DDD)54例,单腔起搏器(singal-chamber pacemaker,VVI)84例。随访时间为术后当天至16年不等,根据患者的主诉、心电图及起搏器功能检测情况进行参数优化和调整,必要时行X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在有症状患者中,共检出心房起搏障碍9例(DDD 9例)心房感知障碍2例(DDD 2例);心室起搏障碍13例(DDD 3例,VVI 10例);心室感知障碍12例(DDD 5例,VVI 7例);不适合工作状态31例(DDD 28例,VVI 3例);房性心律失常50例;室性心律失常1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长R-R间期3例。结论:起搏器植入后需定期随访,通过对其参数的测试、调整和优化,既能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患者临床症状的产生,使患者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肌钙蛋白T(cTn-T)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PCI术前cTn-T、CK-MB均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按照术后cTn-T值分为阳性组(23例)和阴性组(77例),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别,随访24个月,观察术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病变血管数方面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cTn-T阳性组心绞痛及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cTn-T阴性组高(P<0.05).结论PCI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微小心肌损伤,并对其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5.
电子束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PE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在西方国家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居第三位。而PE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据文献报道,漏诊率达67%~79%,病死率达20%~30%,其中44%死于症状发生后15min内,22%死于2h内。如能快速诊治,病死率可降至8%。本文报道6例经电子束CT(EBCT)诊断为急性PE的患者,探讨EBCT对急性PE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6.
为探讨二尖瓣口狭窄与肺小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利用心导管技术结合超声心动图测量5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肺动脉压、左房压、左房内径和瓣口面积。结果显示:肺动脉压与瓣口面积、左房内径无明显相关关系,而与左房压显著相关,表明由二尖瓣口狭窄来推测肺小动脉病变是不可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平均肺动脉压≥5.33kPa 的二尖瓣狭窄患者,肺动脉压与左房压亦无相关关系,从而认为,与左房压不相适应的肺动脉压升高可作为估价肺小动脉狭窄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高龄和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年龄≥75岁的46例患者(高龄组)与〈75岁的308例患者(非高龄组)进行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和采用的治疗措施。结果与非高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以呼吸困难、疲乏等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者多见(39.1%vs16.6%,P〈0.01),女性(56.5%VS29.2%,P〈0.05)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5.7%w28.2%,P〈0.01)多见。高龄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60.9%W47.1%,34.8%Ⅷ15.6%,P〈0.05)比例高,而血脂异常、吸烟比例低于非高龄组(32.6%VS52.3%,34.8%VS63.6%,P〈0.05)。高龄组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更长(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再灌注治疗者少于非高龄组(78.2%VS95.8%,71.8%VS94.8%,P〈0.05。高龄组肾功能恶化者更多见(6.5%VS0.3%,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多见,而且接受再灌注治疗者的比例低。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抗体对单个核细胞CD36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OX-LDL抗体影响泡沫细胞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U937细胞和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被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普通培养基孵育)、OX-LDL刺激组(培养基中添加50μg/L的兔抗人OX-LDL多克隆抗体)、抗体干预组(培养基中添加50μg/L的兔抗人OX-LDL多克隆抗体及100μg/L的纯化人OX-LDL)及单纯抗体组(培养基中添加100μg/L的纯化人OX-LDL),经培养24 h后,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CD36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无论在U937细胞或兔单个核细胞中,OX-LDL刺激组及抗体干预组CD36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经抗体干预后,CD36 mRNA表达量在U937细胞和在兔单个核细胞分别降低了约64.80%和35.18%,种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OX-LDL抗体可以抑制单个核细胞CD36抗原的表达,从而抑制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OX-LDL向细胞内的聚集。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心肌解耦联蛋白-2(ucP2)与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压力超负荷模型,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组。术后1,2,4,7,14,21,30d,RT-PCR法测定UCP2mRNA含量,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压力超负荷组在术后4d UCP2 mRNA含量上调,并持续增高至30d。(2)压力超负荷组心肌细胞凋亡在术后1d即升高,在4d时进入高峰期并持续至7d,其后低水平持续存在,直至实验结束。而对照组未发现凋亡细胞。结论UCP2可能参与了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细胞凋亡的调控,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是发病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病急症之一。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复杂,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死亡率高。现就ADA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