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9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8篇
内科学   13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313篇
综合类   454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76篇
  3篇
中国医学   262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药物剂量相关医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药物使用剂量的年龄、体质、地域、病情药物毒性及炮制方法等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结肠镜联合钛夹用于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术前肿瘤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3日—2019年12月27日,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前肿瘤行单纯结肠镜定位及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者124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单纯结肠镜定位、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与肿瘤实际位置的一致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腹腔镜手术中,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明显低于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63.6%(21/33)比100.0%(33/33),P<0.05]。89例微创小切口手术中,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亦明显低于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71.9%(64/89)比100.0%(89/89),P<0.05]。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肿瘤单纯结肠镜定位与实际肿瘤位置的一致率分别为70.6%(24/34)、72.7%(24/33)、74.4%(32/43),结肠镜联合钛夹定位均为100.0%(34/34,33/33,43/4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肠镜联合钛夹可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可有效用于指导腹腔镜和微创小切口手术的切口选择和穿刺孔位置选择,尤其对于单纯结肠镜难以定位的肿瘤建议采取结肠镜联合钛夹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12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采用特制线锯纵割棘突,以自体髂骨作棘突间隔物,行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评分、测量扁平率、CT及MRI复查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经10~28个月随防,术后JOA评分及扁平率均有明显改善(P<0·05),脊髓压迫解除,植骨全部融合,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减压充分,疗效确切,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关系。方法 选取于周口市中心医院行PCI术的192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1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根据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情况将AMI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比APOE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术后近期MACE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等位基因E4与基因型E3/4、E4/4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等位基因E2与基因型E2/3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为19.79%;发生组等位基因E4与基因型E3/4、E4/4分布频率高于未发生组(P<0.05),等位基因E2与基因型E2/3分布频率低于未发生组(P<0.05);年龄、术前Gensini评分、病变支数、梗死部位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术后慢/无复流以及等位基因E4与E2均是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POE基因中的E4与E2等位...  相似文献   
65.
郑民  张卫  郭震  李欣  叶伟 《华夏医学》2006,19(4):639-640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中采用零平衡超滤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二尖瓣替换术或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替换术的患者40例,每组20例;对照组不做任何形式的超滤;试验组体外循环中行零平衡超滤,超滤量约60m l/kg,平均3417m l/例。分别在诱导后、体外循环(CPB)结束后2h、24h和48h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对照组二次体外循环1例;两组间TNF-α浓度在诱导后、CPB结束后48h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CPB结束后2h,试验组要低于对照组(P<0.05);CPB结束后24h,试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零平衡超滤可降低患者血中TNF-α的浓度,能有效预防体外循环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6.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脑卒中风险最大的国家。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之一。PSD不仅延长患者功能康复时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负面引导等不良影响。虽然目前证实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解剖、炎症因子、遗传基因、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社会心理等与PSD密切相关,但对PSD的具体病因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6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68.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69.
升麻为临床常用药材,然历代所用品种复杂、屡有变迁,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正本清源,为含有升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及著作,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升麻类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地、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考证结果表明古代药用升麻的来源主要为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次为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 Maxim.、大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 Kom.及其他非正品植物,建议在开发升麻类药材经典名方时优先采用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为主要药用基原。然目前升麻野生资源较少,尚未实现人工栽培,需尽快开展升麻的人工驯化。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似文献   
7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木通及通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涉及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唐代之前历代本草中仅有"通草"之名,唐代出现"木通"别名,其药材基原均为木通科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宋代木通、通草名实发生混淆,民间多以五加科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 Koch.作通草用,而将前代本草中的通草唤作"木通",来源为木通科、毛茛科等植物。元代正式将木通与通草分称。明代木通药材主流来源为木通科植物,通草来源则为五加科通脱木,陈嘉谟、李时珍等曾试图对两者名实进行纠正。清代本草中木通、通草分类逐渐清晰,木通基原多为毛茛科植物,木通科木通的使用逐渐减少。近代出现关木通、川木通、小通草等药材,而关木通自马兜铃事件后被禁用。自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起收载木通、川木通2类,而通草亦分成通草与小通草2类。据记载,木通药材古代以江淮为道地产区,现代以江西、湖北资丘产者为最,农历正月、二月采枝、阴干,切粗片或剉细用,品质以色黄白而细者为佳。通草产地记载多为江南地区,秋季采茎,取出髓部,切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