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2篇
中国医学   2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缺血性中风痰证与NIHSS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多中心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动态采集中风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中医四诊及NIHSS量表信息。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从入院当日到发病14天,每天调查一次;发病28、90天各调查一次。NIHSS量表的采集于入院当日、发病3、7、14、28、90天各调查一次。结果:痰证与NIHSS在7个时间点均相关(P<0.05)。结论:痰证在缺血性中风的病情发展与转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2.
周敏  袁卓  仲爱芹  张军平 《心脏杂志》2018,30(1):95-098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发生死亡、再梗及卒中等后续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热点。单核-巨噬细胞广泛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裂及心肌缺血损伤、修复。心肌梗死(MI)后交感神经激活,骨髓和脾脏造血作用增强,导致循环中炎性单核细胞激增,改变斑块中巨噬细胞的表型及供应链,从而加速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可能导致再梗或再缺血的发生。本文将对MI如何通过单核-巨噬细胞途径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3.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敲除等进行综述,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相似文献   
54.
盐炙法是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目前研究较多.文章对其药效学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盐炙法可引药入肾,同时增强药物作用,如温肾壮阳、镇痛、缩尿、止泻、滋阴以及现代药理作用降糖、调节骨代谢等,还可减轻药物燥毒,使药物达到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5.
四妙勇安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内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内细胞外基质(ECM)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组、四妙组,第24周取材。检测第8、16、24周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检测动脉壁胶原含量(CA)、细胞外脂质含量(ELA)、脂核与斑块面积比(LCA/PA)及纤维帽厚度(FC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斑块内MMP-9、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核因子-κB(NF-κB)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给药后各时间点四妙组血清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斑块内ELA、LCA/PA、MMP-9和NF-κB阳性面积百分比均低于模型组,斑块FCT、CA及α-SM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四妙勇安汤能够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稳定AS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MP-9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56.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单核细胞粘附聚集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聚集体的形成的分子机制、诱使斑块破裂的机理、影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中西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敲除等进行综述,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相似文献   
57.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俊清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11,52(13):1141-1144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1978年1月~2010年1月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30篇文献中提取证候要素,对证候要素进行归类合并,总结证候类型。结果 143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共有证候要素9个,主要为气虚659例(45.80%),阴虚652例(45.31%),热(火)毒邪403例(28.01%);共有证候类型28种,主要为气阴两虚453例(31.48%)和邪毒侵心195例(13.55%)。全部病例中虚证774例(53.79%),虚实夹杂证170例(11.81%),实证495例(34.40%)。气虚、阴虚是主要的虚性证候要素;热(火)毒邪、瘀血、痰(湿)浊是主要的实性证候要素。结论气虚、阴虚、热(火)毒邪、瘀血、痰(湿)浊是病毒性心肌炎中较为重要的证候要素。邪(风、热)毒侵心、挟瘀挟痰伴气阴亏虚和气阴两虚、挟瘀挟痰伴阳亏血虚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两大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58.
随着病毒性疾病日益增多,病毒性心肌炎(VMC)成为继冠心病之后常见的心脏病病种之一,成为心脏病住院的10大病种之一,进入21世纪其发病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VMC的治疗,现代医学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休息、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中医药治疗VMC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掌握  相似文献   
59.
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整体观念与五行学说的运用。文章以化疗药给人体带来的各种毒副反应这一病理状态作为切入点,结合中医相关理论,从化疗药毒副反应对心主血脉功能产生影响的角度,运用整体观念探讨"心主血脉"的科学内涵,以期为藏象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0.
"肺朝百脉"理论是对肺与血、脉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其中包含"肺助心行血""肺主治节"等多重内涵。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肺与心血管关系密切,临床多种肺疾病可以诱发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肺组织损伤可以通过系统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功能障碍等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连接,提示肺损伤可以诱导中医血、脉功能异常,即"肺伤"容易导致"心伤",从侧面佐证了中医"肺朝百脉"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丰富和完善中医藏象理论及指导缺血性心脏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