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63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较好,某些类型的10年随访翻修率仅5%~10%,但有必要发明新人工髋关节装置,因为在将骨水泥注入病人骨髓腔时会发生许多局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Albrektsson发明了一种新的骨整合型人工髋关节——哥森堡式髋关节,它的股骨部分假体呈旋转对称的螺钉状,由纯钛制成,表面有纤细的粗糙面。假体包括两个部分:粗的螺杆部分用于固定在股骨距上,细的螺杆部分用于穿透股骨干外侧皮质。这两部分均有自攻螺纹,以便沿着假体表面自行切割骨质。安置在位时,假体自股骨颈方向恰好延伸至越过股骨干外侧皮质。假体的螺纹部分向上为一领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兔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手术修复与非手术治疗的差异.[方法]选取新西兰兔81只,随机分为3组,27只暴露出右尺侧副韧带后,但不切断,作为正常对照组(A);27只为切断右肘尺侧副韧带后随即缝合韧带,称为韧带缝合组(B);27只切断尺侧副韧带后不缝合,称为韧带不缝合组(C).分别在术后3、6、12周三个阶段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韧带缝合组断裂时的位移与不缝合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6.06±0.44)mm,C(7.72±0.44) mm,P<0.05];缝合组位移接近正常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5.87±0.46)mm,P>0.05];韧带缝合组应变率与不缝合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1.25±0.16),C(1.60±0.07),P<0.05],亦与正常组相近[A(1.19±0.13),P>0.05].[结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急性损伤后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3.
Femoral fractures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intramedullary implants are uncommon. These fractures are difficult to manage and the presence of other intramedullary implants creates a complex problem. The rate of these fractures has increased due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hav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and the use of various new techniques for femoral fractures.1-5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fractures with other intramedullary implants is rare.2,3 From 1995 to 1998, we reduced these fractures openly and fixed them with a shape memory alloy sawtooth-arm embracing fixator (EF), and the outcomes wer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肢体长度平衡的调整原则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6月行THR治疗的39例(41髋)CroweⅣ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髋脱位情况对其进行分型,按分型设计并实施手术,分析随访结果。结果根据双髋脱位情况分为4个亚型,其中Ⅰ型2例、Ⅱ型18例、ⅢA型6例、IIIB型9例、Ⅳ型4例。术前患者两下肢长度平均差异为5.1cm,术后为~1.4cm。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4个月。最终随访的平均SF-12健康评分为16分(区间为13~22分)。结论根据不同分型对CroweⅣ型DDH患者设计个体化重建手术方案,按设计方案可有效调整下肢长度差异。  相似文献   
65.
张先龙  谢扬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0):629-629
贵刊在第 7期发表“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一文 ,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该文临床意义似乎不大。单纯张力带的髌骨固定方法本身已淘汰 ,而改用克氏针垂直固定骨块 ,再用钢丝张力带固定。如果作者所指的是单纯使用可吸收线作张力带固定而未使用克氏针 ,则这种固定方法强度肯定不够。如果使用克氏针固定 ,则仍需取内固定。而单取2枚克氏针的切口和取克氏针加钢丝的切口没有太大差别。对于克氏针退针可能刺激皮肤 ,无论采用钢丝或可吸收线都可能发生。从作者本身的研究看 ,可吸收线弹性比钢丝大 ,对克氏针的固…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在低频微动引起骨折间接愈合过程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山东雌性高腿绵羊15只,行双侧胫骨中段横形截骨,形成2mm骨缺损,用带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0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为微动组,以频率1Hz,幅度0.25mm(30min/d)微动,4周结束;另一侧后肢不微动,为对照组。术后3、4和6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骨痂组织中TGF—β1与IGF—Ⅰ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术后3周,微动组TGF—β1在骨痂边缘的新生软骨细胞各区均有阳性表达,以增殖区最为显著;IGF—Ⅰ主要表达于软骨内骨化带边缘的成骨细胞,钙化并转化为新骨的软骨细胞与骨细胞中。对照组的相应区域,TGF—β1有少量表达,IGF—Ⅰ几乎无表达。4周,微动组新骨组织逐渐成熟,TGF—β1表达强度减弱,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外基质与骨化带周围成骨细胞中;IGF—I的表达趋于高峰,主要集中在新骨表面的成骨细胞、趋于成熟的骨细胞及趋于钙化的类骨质。对照组TGF—β1与IGF—Ⅰ仅有少量表达。6周,微动组TGF—β1的表达显著衰退,IGF—Ⅰ仍有适量表达,主要在新生骨小梁骨细胞中。对照组TGF—β1与IGF—Ⅰ仅有微量表达。微动组术后3、4周TGF—β1,3、4、6周IGF—Ⅰ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示:术后3、4周,微动组骨痂中TGF—β1与IGF—Ⅰ的mRNA有较高的表达量;对照组骨痂中TGF—β1、IGF—Ⅰ的mRNA有轻度表达。术后6周,微动组TGF—β1、IGF—Ⅰ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但仍略高于对照组。微动组术后3、4周TGF—β1,3、4、6周IGF—Ⅰ 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微动在骨折愈合早期,可以促进TGF—β1与IGF—Ⅰ的表达。它们协同调节软骨内骨化的进程;后期主要由IGF—Ⅰ调节骨细胞的分化与类骨质的矿化,其可能更多的参与调节微动各个时期的细胞生物行为。  相似文献   
67.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7月~2004年3月对59例患者(68膝)行TKA,其中获得随访者55例(63膝)。术后1、2周使用临床症状观察、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深静脉造影评定DVT。每6个月门诊随访一次,主要进行DVT临床症状和手术侧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症状严重者行深静脉造影,并对其结果加以总结。结果术后1周,静脉造影确诊为DVT者34例(61.8%)41膝;术后2周,12例血栓消失,2例血栓向近端扩散。所有患者获平均36.6个月(32~40个月)随访,术后6、12、18、24、30个月时DVT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论围手术期是否存在DVT,中期DVT的发生率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以胫骨内侧开放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中截骨后的胫骨腓骨角(tibia fibular angle,TFA)、股骨腓骨角(femoral fibular angle,FFA)预测术后下肢冠状位力线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20例采用MOWHTO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6~69岁,平均56.0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3~35.7 kg/m^(2),平均26.7 kg/m^(2)。骨关节炎累及左膝11例、右膝9例;病程2~6年,平均3.8年;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7例,Ⅱ级9例,Ⅲ级4例。术前使用截骨大师软件设计截骨撑开高度和角度,测量模拟截骨撑开后的TFA、FFA;术中参考术前模拟撑开后TFA、FFA调整实际撑开高度。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第2天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关节线汇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mFTA)、关节承重线(weight-bearing line,WBL)比率、TFA、FFA。计算TFA、F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62.5%)差值(Y),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两指标相关性。根据患者BMI中位数(25.81 kg/m^(2)),将患者分为高BMI组(>25.81 kg/m^(2),n=10)以及低BMI组(≤25.81 kg/m^(2),n=10),通过直线回归分析WBL比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前后LDFA、JL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TA、mFTA、WBL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A术中测量值为(89.5±4.0)°,术后为(87.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1,P=0.008);T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与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差值(Y)成正相关(r=0.595,P=0.006)。FFA术中测量为(86.9±4.3)°,术后为(85.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0,P=0.094);F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与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差值(Y)成正相关(r=0.536,P=0.015)。经过BMI分层,在低BMI组X是Y的影响因素(P<0.05),但在高BMI组中X不是Y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中截骨撑开后的FFA和TFA可以预测术后下肢冠状位力线,对于BMI≤25.81 kg/m^(2)的患者预测更准确。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一次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对12例外伤性股骨转子下新鲜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一次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57~84岁,平均71.5岁。均伴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坏死按照Ficat分类,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4例。骨折类型按照AO分类均为A型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按照Russell—Taylor分类均为IA型转子下骨折。均采用美国DePuy公司的Solution全涂层长柄股骨假体。结果1例发生术中再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泌尿系统感染3例,深静脉栓塞4例。术后绝对卧床1个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8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恢复步行能力,4例在1年后仍需扶拐步行。经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为84~92分,平均87分。结论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老年患者发生股骨转子下骨折经一次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但可以减少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70.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据文献报道,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将达到600万例[1].对于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5%[2-4].尽管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通常全身情况欠佳,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且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所以双极假体脱位后的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