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6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年来,骨组织细胞的力学生物学研究逐步兴起,主要研究细胞受应力作用后的生物学反应机制,包括应力的作用效应、应力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等。由于成骨细胞易于获取,培养方便,与骨髓干细胞和骨细胞是同源细胞,在应力作用机制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成骨细胞的应力调控机制。笔者就成骨细胞的应力作用效应、调节机制、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股骨假体近端应力遮挡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假体近端不同强度的应力遮挡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根据股骨近端应变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在体外分组模拟应力遮挡的细胞力学环境,A组应变保持不变(对照组)、B~E组应力遮挡分别为25%、50%、75%和100%,观察不同强度的应力遮挡环境对成骨细胞相对活性、增殖指数和凋亡百分比的影响。结果C、D和E组成骨细胞的相对活性明显降低,分别为0.72±0.09、0.68±0.11和0.76±0.15,与对照组(0.92±0.1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和E组成骨细胞增殖指数降低至47.87±6.58和51.65±7.71,与对照组(64.31±7.9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和D组成骨细胞凋亡的百分比与对照组(7.36±0.5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别增高至18.76±2.82和16.78±1.69。B组成骨细胞的相对活性、增殖指数和凋亡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假体近端的应力遮挡能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并(或)刺激其凋亡,两者皆存在“阈值”现象而缺乏强度依赖性。应力遮挡下凋亡的启动较增殖的抑制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对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80岁的择期手术患者160例进行全身麻醉,随机平均分为四组(K0、K1、K2、K3组)。麻醉诱导期间,四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力月西)O.1mg/kg,异丙酚2mg/kg,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3mg/kg。同时K0组注射0.9%NaCI溶液10ml,K1组注射氯胺酮(0.5mg/kg)10ml,K2组注射氯胺酮(1.0mg/kg)10ml,K3组注射氯胺酮(2.0mg/ks)10ml。麻醉期间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期躁动程度,手术时间及使用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的总量。结果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异丙酚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2、K3组术后苏醒时间较K1组长[(10.25±3.51)min、(13.50±4.12)min比(7.31±2.53)min](P〈0.05),并且K2组与K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K0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程度高于K2、K3组(P〈0.05);K2、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K1组低(P〈0.05),K2组和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程度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延长了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4.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据文献报道,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将达到600万例[1].对于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5%[2-4].尽管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通常全身情况欠佳,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且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所以双极假体脱位后的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25.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矫正关节畸形、解除关节疼痛、重建关节功能的主要手段。多年来 ,人工全髋、全膝皆以聚乙烯为关节形成表面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 ,聚乙烯磨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聚乙烯磨损及其产生的碎屑和磨损颗粒所引发的生物学反应及导致的骨吸收、骨溶解 ,是造成假体松动、人工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1,2 ] 。与人工髋关节的球洞几何形态相比 ,人工膝关节的几何形态要不吻合的多 ,胫骨假体表面常承受较大的接触应力 ,较易产生磨损[2 ,3 ] ,理论上关节形成表面越吻合 ,聚乙烯磨损越少 ,不同的胫股关节吻合性 ,对假体磨损产…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一种带腘血管的犬胫骨上段游离移植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血管造影及墨汁灌注,研究犬胫骨上段的血供;以腘血管为蒂切取其胫骨上段,游离移植于对侧股部,端-端吻合腘血管蒂与隐血管.术后1周行动脉造影和移植骨段的组织学检查.结果2例犬的胫骨上段经腘动脉灌注,均显影良好;移植后动脉造影显示,10例中有8例的移植骨段血运良好,骨组织保持正常的生物学活性.结论以腘血管为蒂的犬胫骨上段,是一个简便可行、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吻合血管游离骨移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7.
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人工关节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人工关节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研究显示,磨损颗粒刺激人工关节周围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活性增加,造成局部破骨细胞生成增加,使得人工关节周围正常骨质被吸收破坏,最终导致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人工关节周围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通过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破骨细胞成熟分化。该文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破骨细胞调控,以及与人工关节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运动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颈肩腰腿痛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它可以是普通的慢性筋膜炎症,也可以是严重的骨关节炎或颈腰椎疾病,因此在居民中普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的知识,可以早期发现这些疾病并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有利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退行性疾病其实质是运动骨骼系统随年龄增加而在老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形成与代谢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全髋关节初次置换中(THR)重建髋臼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1998年9月-2001年6月,对在术中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的12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作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例,女7例。手术时平均年龄46岁(31—66岁)。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I型2例,Ⅱ型8例,Ⅲ型2例。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X线评价术后临床转归和植骨块愈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7—28个月)。术前Harris评分由43.6分(32—57分)增加至术后的72.8分(55—96分)。放射学显示植骨块均与骨盆愈合。2例植骨块在髋臼假体外缘出现轻度骨吸收。髋臼假体周围无放射学透亮线存在。本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发生。结论:存在髋臼前外侧骨缺损的CDH患者,根据髋臼前外侧骨缺损程度选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