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研究Twist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食管癌演变的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食管组织、食管癌旁组织(距癌组织2 cm内组织)、食管鳞癌组织中Twist1的表达情况并阐明其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T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结果 Twist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4.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9.3%)和正常食管组织(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食管鳞状细胞癌中Twist1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T分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食管组织组、癌旁组织组、食管鳞癌组织组间Twist1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3,P=0.002).结论 Twist1可能参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过程,检测Twist1有助于食管鳞癌的诊断、判断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32.
卢晨  张仁泉  于在诚  葛威  康宁宁  汤挺 《安徽医学》2016,37(11):1397-1400
目的 探讨单孔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单孔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的29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1例中转多孔胸腔镜手术,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45~240 min,平均(52.69±51.91)min。术中出血10~100 mL,平均(40.17±21.98)mL。术后ICU观察时间0~1 d,平均0.5 d。术后胸腔总引流量25~2 125 mL,平均(804.14±546.39)mL。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2~8 d,平均4.7 d。术后住院天数3~16 d,平均6.3 d。24例肺癌病例共清扫218枚淋巴结,平均9枚/例。5例查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0.83%(5/24)。术后病理分期:0期2例,I期15例,II期5例,IIIA期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时间1~11个月,其中因各种原因失访2例,随访率93.1%,所有随访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其中1例肝转移,1例对侧肺转移,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单孔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在技术上是安全的,更具微创优势,近期疗效满意,对部分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良性肺部肿瘤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2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隆突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35.
胸外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二级临床学科,向来是外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微创化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趋势,微创食管切除术是目前食管外科研究的热点;该科在胸腔镜手术和胸腔镜辅助微创胸外科手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利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可以通过影像视频让助手及参观者真实、全面、同步观察到食管癌手术的每个操作步骤,并对术野的精细解剖更直观学习,教学方式新颖,在胸外科的临床教学中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经左胸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术后膈疝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点,讨论其诊断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食管癌术后发生膈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并发膈疝5例(术后1个月内),远期5例(术后1-11年)。其中1例结肠穿孔,行结肠造口术,术后死于呼吸衰竭;6例经手术治愈;1例放弃手术治疗;2例无明显症状,未予手术治疗。结论食管癌术后膈疝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经左胸径路和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径路均可发生,其发生与手术操作不当、微创技术的应用导致腹膜粘连减少、术后腹压增加及患者自身体质等因素有关,重在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防止肠坏死、减少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张春盛  张仁泉  郑浩 《安徽医学》2022,43(3):330-332,333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在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胸外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32例接受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中确定肺段间平面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吲哚菁绿反染法、对照组14例采用通气萎陷法来确定肺段间平面,记录两组患者肺段间平面显示所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个数、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肺段间平面显示所需时间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个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16.7%,对照组为 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使用ICG反染法确定肺段间平面安全有效,能够缩短显示肺段间平面所需时间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8.
正在医学领域,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人工智能与传统外科手术完美结合的产物。1996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al Devices公司研发了一款适合在战地进行外科手术的手术机器人,能够让前线战场受伤的士兵立刻得到救助,医生可以在安全的后方就行手术操作。后将该医疗手术机器人系统命名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此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给后人带来的机器人技术启蒙。该手术系统由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在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39.
背景与目的探采用中国胸腺肿瘤协作组胸腺肿瘤多中心回顾性数据库,探讨胸腺切除范围对早期胸腺上皮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Masaoka-Koga分期I期、II期且术前没有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胸腺切除程度,分为胸腺切除组及胸腺瘤切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共有1,0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胸腺切除组入组796例患者、胸腺瘤切除组入组251例患者。对于术前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的患者,胸腺切除组术后的MG的缓解率明显优于胸腺瘤切除组(91.6%vs 50.0%,P<0.001)。胸腺切除组的10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90.9%,胸腺瘤切除组的10年OS为89.4%,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32)。胸腺切除组术后复发率为3.7%,胸腺瘤切除组术后复发率为6.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49)。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对于Masaoka-Koga I期患者,胸腺切除组和胸腺瘤切除组在复发率上没有差异(3.2%vs 1.4%,P=0.259);然而在Masaoka-Koga II期患者中,胸腺切除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胸腺瘤切除组的复发率(2.9%vs 14.5%,P=0.001)。结论胸腺切除是治疗胸腺上皮肿瘤的标准手术方式,特别是对于Masaoka-Koga II期及合并MG的患者。  相似文献   
40.
电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1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15例食管癌患者施行了联合腔镜食管癌切除。食管癌位于上段者2例,中段11例,下段者2例。术后病理分期:T1N0M04例、T2N0M02例、T2N1M03例、T3N0M04例、T3N1M02例。手术先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淋巴结,再用腹腔镜游离胃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结果除1例患者因气管膜部损伤开胸修补外,全组患者无中转手术及死亡,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和乳糜胸各1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声音嘶哑。随访1~6个月,患者全部生存,无复发。结论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根治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