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7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68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258篇
口腔科学   60篇
临床医学   559篇
内科学   322篇
皮肤病学   78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1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94篇
综合类   1274篇
预防医学   577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567篇
  4篇
中国医学   622篇
肿瘤学   73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9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介入疗法在急症救治中的应用(附4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介入疗法在急症患者救治中的疗效 ,对 4 2例患者 ,包括大咯血 6例 ,肾外伤破裂 2例 ,颈动脉海绵窦瘘 10例 ,股动脉及胫动脉血栓 2例 ,颈部外伤性动静脉瘘 1例及消化道大出血 2 1例。分别采用栓塞术、溶栓术及分流术治疗。结果发现栓塞后咯血停止 ,肾破裂者出血停止 ,颈动脉海绵窦瘘及肾破裂者出血停止 ,颈动脉海绵窦瘘及动静脉瘘者瘘口分流消失。溶栓后股动脉及胫动脉血栓消失。分流术后门脉压力下降 ,由3 7~ 4 1kPa降至 2 4~ 2 7kPa ,消化道出血停止。说明介入疗法用于急症救治迅速有效 ,疗效可靠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2.
莲子心药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莲子心系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Gaertn)的成熟种子的干燥幼叶及胚根。《本草纲目》记载其性味苦寒,归心肺肾三经,具清心去热,固精止血之功效。中医用于热入心包、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等证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莲子心含有生物碱、黄酮、谷甾醇、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抗脂质过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抗癌等药理作用。本文对莲子心近年来在药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化学成分莲子心含有莲心碱(Lie)、甲基莲心碱(Nef)、异莲心碱、荷叶碱、前荷叶碱、莲心季铵碱、甲基紫堇杷灵、去甲乌药碱。近年来,从莲子心中分离得到2种新生物碱单体,经鉴定为S-N-甲基乌药碱和dl-杏黄罂粟碱[1]。莲子心中除含生物碱外,还含有芦丁、金丝桃苷、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从莲子心的弱极性部位分离得到棕榈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3-0-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正辛烷酸酯、β-谷甾醇棕榈酸酯等化合物,其中β-谷甾醇正辛烷酸酯及β-谷甾醇棕榈酸酯系首次自莲子心中获得[2]。另从莲子心胚芽中分离得到多种挥发油成分:透明质酸、十五烷酸、软脂酸、十七烷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酸...  相似文献   
63.
基层医院开展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近3 a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和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侧裂及鞍区显微解剖临床资料,并对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进行了探讨。结果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鞍区及侧裂显微手术实践,基本掌握了鞍区解剖知识和侧裂分离技术。39例颅内动脉瘤中,25例恢复正常工作,9例轻残,2例重残需人照料,术后死亡3例。术后脑积水4例。结论熟悉鞍区显微解剖知识和侧裂分离技术对于基层医院开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64.
自拟溯源追本汤治疗子宫腺肌病1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腺肌病(Am)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子宫肌层内的良性侵入,伴随着平滑肌增生[1]。该病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宫腔内在某种情况下压力的升高,子宫肌层较薄弱以及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是导致Am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证实,Am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升高,内膜中IgG、补体C3、补体C4增加,提示免疫功能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过程[2]。现代医学以假孕疗法和假绝经疗法为基本治疗方案,虽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不良反应大,疗效欠佳。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溯源追本汤治疗该病患者8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65.
杨立山  叶巍岭 《医药导报》2004,23(9):0666-0667
目的:观察班布特罗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181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2例,口服班布特罗溶液,每次5 mg,每日睡前服;对照组采用沙丁胺醇口服。观察两组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22%,68.54%(P<0.05)。治疗组咳嗽及喘息缓解情况改善良好(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夜间睡眠改善情况,第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8天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班布特罗可有效缓解哮喘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6.
从行为看森田疗法与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田疗法主张通过“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割断“注意过份集中”和“感觉过份敏锐”之间的精神交互作用,达到治愈神经症的目的。行为治疗主张通过不断的强化,使人们需要的积极行为被确立下来,使不需要的异常行为消退下去,达到治愈神经症的目的。两种治疗方法显著不同,但是其中的行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朱留华  张书凡 《中原医刊》2006,33(20):80-82
目的对中药胃幽净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188例确认为HP感染的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作胃镜检查,并检测W ar-th in-starry银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4C一尿素呼气试验以确定HP感染。本研究分两大组。①慢性胃炎组,试验组(A组)63例,服用胃幽净、泰胃美各2周;对照组(B组)60例,服用维敏胶囊,泰胃美各2周。②十二指肠溃疡组:试验组(C组)34例,服胃幽净2周,泰胃美、维敏胶囊4周;对照组(D组)31例,服瑞贝克2周,泰胃美、维敏胶囊4周。各组均于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HP。结果A组根除率为68.33%,B组根除率为63.49%.二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胃幽净与维敏胶囊根除HP效果相当。C组根除率为85.3%,D组根除率为64.5%,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胃幽净根除HP效果优于瑞贝克。结论中药胃幽净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较高的根除疗效,胃幽净联合泌剂根除HP优于胃幽净单独应用的疗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寻求加快TipEdge矫治器打开咬的最佳途径。方法:选择替牙期和恒牙早期深覆病例10例,全部采用TipEdge矫治器矫治,待上前牙初步排齐后戴用平面导板。结果:6例病例未采用复杂的功能曲和口外力均在短期内排齐整平了牙弓,平均时间4个多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在TipEdge矫治器打开咬的同时配合平面导板使用可以加快打开咬的速度,降低临床操作难度和椅旁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69.
运脾方与锌制剂对照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运脾法选药组方,组成运脾方,并与西药锌制剂对照治疗,观察对儿童厌食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以黄芪、当归、苍术、龙骨等药组成运脾基本方,加工制作为糖浆制剂,1.5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厌食症儿童26例,并与锌制剂(锌硒宝片)治疗的31例儿童厌食症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食量、血清锌(Zn)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均为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为74.2%.结论:运脾方对儿童厌食症治疗效果显著,且疗效高于锌制剂治疗对照组,其作用机理在于运脾和胃,益气健中.  相似文献   
70.
张学文教授学术思想勾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文教授,生于1935年,祖籍陕西汉中。出身于三世中医之家,秉承其父张致东先生之遗风,耕耘杏林五十余载,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在临床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成果累累、在教学上桃李满园,因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