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背角环磷酸腺苷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在炎性痛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3月龄,采用双侧后爪趾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100μL建立炎性痛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于建模前及建模后1、3、6、9、14 d大鼠脊髓腰膨大检测Epacl、Epac2蛋白相对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Epacl阳性细胞数。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Epac激动剂8p-CPT-2′-O-Me-cAMP(8p-CPT)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NS组和8p-CPT组分别于建模后6 d,鞘内给予NS、8p-CPT 10μL。于建模前1 h、给药前1 h及给药后30 min、1 h、2 h和3 h测定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变化;于给药后1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脊髓背角基因蛋白c-Fos阳性细胞数。结果 建模后3、6 d腰膨大脊髓Epacl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建模前和建模后1 d [(0.74±0.09)、(0.77±0.08)比(1.00±0.00)、(0.99±0.07),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羟丁酸钠对氯胺酮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方法:受试小鼠40只随机分入氯胺酮与生理盐水组(KS组),氯胺酮与羟丁酸钠合用组即KO1组、KO2组和KO3组(羟丁酸钠剂量分别为50、100、150 mg/kg),接受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试验,观察分析受试小鼠用药前后的位置偏爱情况。结果:与KS组相比,羟丁酸钠各组白箱停留时间增长。结论:羟丁酸钠与氯胺酮协同诱导小鼠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提示两者能协同增强精神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泊酚与异氟烷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为避暗试验(n=40)和跳台试验(n=40)两大组,各大组再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为 NS组(生理盐水组)、Pp组(丙泊酚组)、Iso组(异氟烷组)、Pp+Iso组(异氟烷和丙泊酚合用组),观察并比较各组小鼠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结果 与NS组相比,应用剂量下Pp组和Iso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均无明显变化;与NS组、Pp组和Iso组相比,Pp+Iso组的步入潜伏期与跳下潜伏期均缩短(P<0.01或P<0.05),错误次数增多(P<0.01或P<0.05).结论 丙泊酚与异氟烷合用可增强小鼠的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对普鲁卡因、丁卡因致惊厥半数有效量的影响。方法:将6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n=16),分别为普鲁卡因组、丁卡因组、依托咪酯+普鲁卡因组、依托咪酯+丁卡因组。实验小鼠均采用腹腔注射的给药方法,用序贯法测各组惊厥的半数有效量。结果:与普鲁卡因组比较,依托咪酯+普鲁卡因组致惊厥ED50显著提高(P〈0.01);与丁卡因组比较,依托咪酯+丁卡因组致惊厥的半数有效量显著提高(P〈0.01)。结论:预先给一定剂量的依托咪酯可以提高普鲁卡因或丁卡因致惊厥阈值,说明依托咪酯对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剂量纳洛酮对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试验小鼠80只分为热板法试验组(n=40,均为雌性)和扭体法试验组(n=40,雌雄各半),各组再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为SS组(舒芬太尼与生理盐水合用组)、SN1组、SN2组和SN3组(舒芬太尼分别与低剂量纳洛酮100、10和1 ng/kg合用组),观察低剂量纳洛酮与舒芬太尼合用对小鼠热板法痛阈(HPPT)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 与SS组相比,SN3组HTTP值于用药后5和10 min增高(P<0.05),小鼠扭体次数减少(P<0.05).结论 低剂量纳洛酮可增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应,且以纳洛酮1 ng/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异氟烷镇痛、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试验小鼠120只(雌雄比2:1)随机分为热板法试验组(n=40,雌性)、甩尾法试验组(n=40,雌雄各半)和催眠试验法组(n=40,雌雄各半),各组再按分层随机设计分为NS组(生理盐水组)、Pp组(丙泊酚组)、Iso组(异氟烷组)和Pp+Iso组(丙泊酚与异氟烷合用组...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比较单次与连续腹腔神经丛阻滞对癌性腹痛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53例上腹部癌症伴重度疼痛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次腹腔神经丛阻滞(S组,N=26);连续腹腔神经丛阻滞(D组,N=27)。两组分别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成功,S组为经穿刺针一次性注入无水酒精30ml,D组为经膈肌脚后间隙预留置导管并分次注入无水酒精20-25ml后,分别予24h、48h重复经导管进行上述阻滞。记录两组病人神经阻滞术前、中、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VAS评分;记录两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 结果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S组在神经阻滞术后10min、30min发生低血压及窦缓的比例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比较,两组V0-V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V3-V4的VAS评分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膈肌脚后间隙预放置导管并连续多次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发生低血压和窦缓的比例低,且远期镇痛效果更理想,适合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