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8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2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是判断导丝位置是否在靶血管腔内的安全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尿激酶和(或)维拉帕米改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时无再流现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时出现靶血管的无再流现象,首先予冠脉内硝酸甘油,其中64例(94.11%)血流无改善,随机将该64例分为三组:A组(21例):交替给予尿激酶(10~50)×10~4 U及维拉帕米0.5~1.5 mg冠脉内注射;B组(19例):给予维拉帕米0.5~2.0mg冠脉内注射;C组(24例):给予尿激酶(20~60)×10~4 U冠脉内注射。结果A组21例(100%)TIMI血流改善达3级(P<0.01),B组17例(89.47%)TIMI血流改善达3级(P<0.05),C组19例(79.17%)TIMI血流改善达3级(P<0.05)。结论无再流现象与靶血管远端的冠脉微血栓形成及痉挛有关,冠脉内予以小剂量尿激酶和(或)维拉帕米是安全而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发病机制一直未得到彻底阐明.近年来,作为发病机制之一的炎症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显示炎症在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中起重要作用,但有关炎症在房颤中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5.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心肌心包炎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1,患者男,37岁,因胸痛3天入院。既往有吸烟史。胸痛以夜间明显,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每次持续10余分钟,呈隐痛。入院前一天夜间出现持续性心前区闷痛,休息后无缓解,于次日凌晨到我院就诊,行ECG示Ⅱ、Ⅲ、avF、V4-V6ST段弓背向上抬高,I、avLST段压低(见图1),急查CK.MB142U/L(参考范围0~35U/L),TnI4.8ng/ml(参考范围〈1.68ng/ml),考虑急性下壁、前侧壁心肌梗死收入院。入院后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后患者胸痛无缓解。多次复查ECG均无演变,复查TnI14.6n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赣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教学医院,我院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室多年来一直承担着该地区TCD操作进修生的带教工作.通过我们多年的工作和教学,总结TCD进修生带教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1 正确认识TCD,端正学习态度 目前TCD主要应用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测、颅内压增高的检测、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检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及微栓子的检测等[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固定的技术方法。方法:24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植入,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起搏阈值(0.45±0.17)V,R波幅度(10.2±2.5)mV,电极导线阻抗(680±120)Ω。起搏心电图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群直立向上,Ⅰ或AVL导联呈负向波。术后随访起搏良好,胸片无电极脱位,部分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复查心脏超声示心腔缩小,心功能改善。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9.
谢东阳  蔡九妹  廖祥中 《广东医学》2012,33(18):2749-2749
患者,男,39岁,呼吸困难5年,加重2年,全身水肿1个月于2011年6月8日入院.患者在2003年8月因胸痛、呼吸困难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胸膜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经规范的抗结核治疗9个月后痊愈.于2006年初始在轻、中度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心肌病,予以地高辛、螺内酯、氢氯塞秦、卡托普利等药物治疗症状有好转,但仍有活动耐力下降,不能从事剧烈运动及重体力活动.近2年症状逐渐加重,轻体力活动及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头昏、心悸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多次住院,症状反复.  相似文献   
20.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冠心病的治疗包括传统的药物治疗、冠脉搭桥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PCI).作为近年发展起来并趋于技术成熟、疗效显著的PCI技术日渐受到广大患者及医生的欢迎.从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我院共为56例冠心病人行PCI技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