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1篇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下唇肿瘤侵犯下唇的宽度大于 2 / 3时 ,施行扩大切除术后造成全下唇组织缺损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整复方法主要有唇颊组织旋转推进术[1] 及各种远端皮瓣的应用[2 ] ,它们存在术后张力过大、小口畸形、饮食功能障碍、白唇臃肿、二次手术等诸多不足 ,给患者带来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近年来 ,作者应用双侧鼻唇沟全厚瓣或辅以上唇转移瓣联合进行全下唇组织缺损的重建 ,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单位 :2 330 0 4安徽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一、手术方法1.定点与连线 :下唇设计类矩形切口 ,量出缺损下唇的宽度并除以 2。对可保留近口角粘膜者 ,…  相似文献   
22.
无覆盖颊脂垫在口腔局部黏膜缺损即刻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口腔局部黏膜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采用带蒂无覆盖颊脂垫组织修复50例口腔局部黏膜不同部位缺损,其中颊部缺损20例,软腭及上后牙槽区缺损18例,磨牙后区缺损5例,口腔上颌窦瘘5例,咽侧缺损2例。结果: 创口2~3周均I期愈合,转移修复无覆盖颊脂垫全部成活,4~6周完全上皮化。结论: 颊脂垫组织位于口内,解剖恒定,易于切取,供区隐蔽,不影响美观及功能,是口腔局部黏膜缺损即刻修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52例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7天注射一次,3~5次为一疗程。结果: 经6~24个月观察随访,治愈和基本治愈48例(92.3%),有效率100%。结论: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安全、简便,疗效高,疗程短。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5-脂氧合酶(5-LOX)、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EC)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40例涎腺MEC、20例多形性腺瘤、20例癌旁2 cm正常组织中的5-LOX、CD34(以此标记MVD)。结果涎腺MEC中5-LOX的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MVD为(24.825±9.685)条/HP,多形性腺瘤、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0(0/20)和(8.20±1.735)条/HP、5.0%(1/20)和(9.9±1.373)条/HP,前者与后两者的两个指标相比,P均〈0.05。5-LOX的表达与涎腺MEC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MVD的表达与涎腺MEC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结论5-LOX、MVD在涎腺ME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为诊断涎腺MEC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鼻唇沟复合组织瓣修复全下唇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全下唇组织缺损患者利用双侧鼻唇沟复合组织瓣或辅以上唇转移瓣整复。结果:21例患者采用鼻唇沟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8个月~3年以上,无术后并发症及肿瘤的复发,唇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双侧鼻唇沟复合组织瓣是全下唇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与如何提高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6具12侧乳胶灌注动脉血管的成人标本进行解剖,显露DCIA及其穿支血管,观察穿支血管的起始部位、分布、数量及走向,并测量其起始处血管外径。结合解剖学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并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设计及切取DCIAPF,修复4例下颌骨体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结果 DCIA穿支血管分为腹壁肌支、肌骨支和肌皮穿支。腹壁肌支全由DCIA的腹股沟段发出的占66.7%,腹股沟段和髂骨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33.3%。肌骨支全由髂嵴内段发出占75%,腹股沟段和髂嵴内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25%,且发自腹股沟段的穿支均为1支。肌皮穿支为1支的占58.3%,为2支的占41.7%。临床应用4例DCIAPF均成活,供区伤口恢复良好。术后1月,患者面部外形及口腔形态恢复满意,咬合关系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示下颌骨缺损重建效果好。结论 熟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有助于更好的切取DCIAPF和修复下颌骨(体部或下颌角)及口腔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7.
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通过头皮冠状切口、眶周小切口并联合口内上颌前庭沟切口进路,行骨折复位后,对骨折处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 24例面部外形均明显改善,张口度恢复正常,8例有眼功能障碍者均恢复。结论: 三维内固定治疗颧骨体骨折尤其复杂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固位精确、牢固,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8.
廖圣恺  李建成  张凯  徐锦程  徐涛  黄全顺 《安徽医学》2011,32(12):1972-1974
目的 评价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5例陈旧性颌面骨折患者,采用X线头影测量、模型外科及定位咬颌板等正颌外科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咬合关系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正颌外科技术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30.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是一种基于ICG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的活体组织实时近红外显像技术,临床上可对实体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差异显像,评估肿瘤范围及手术切缘。该荧光成像技术用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外科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适应证、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均缺乏相应规范。在前期开展的ICG近红外荧光成像辅助OSCC外科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基础上,经国内多家医学院校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的共同商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ICG荧光成像技术在OSCC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以期指导OSCC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