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6 7例胸腰椎骨折伴椎管内神经受压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植骨 ,应用椎体钉、zeilke和Kaneda装置内固定 ,观察术前、术后Frankel评分。结果 :6 7例患者平均随访 30 .1月 ,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正常 ,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 ,Frankel分级A级 3例 ,C级 4例 ,D级 10例 ,E级 4 8例 ;95 .4 %有 1级以上功能恢复。结论 :前路减压彻底 ,前路重建可靠 ,且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9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稳定性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18例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64(平均2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3个月后,非手术组JOA评分平均增加(4.9±0.2)分;手术组JOA评分平均增加(6.7±0.8)分,9~12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达98%。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结论对于稳定性Hangman骨折采用头-颈-胸支架或Halo-Vest外固定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不稳定性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可达到重建上颈椎,稳定术后后凸畸形,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评价徒手置入骶2髂骨(S2AI)螺钉的安全性,评估其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病灶清除、腰椎椎弓根-S2AI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16例,女9例,男7例,年龄38~73岁(63.5±14.3岁),其中11例大于60岁。10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T值-3.5。术前、术后均规范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术后采用X线片和CT评价S2AI螺钉的位置,观察螺钉的相关并发症以及结核愈合情况。结果:1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术,6例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的手术方式。徒手置入30枚S2AI螺钉,冠状面螺钉的外展角(α)为50°~80°(65°±14°),矢状面螺钉与S1上终板的夹角(β)为-15°~16°(0°±12°),横断面上螺钉与中垂线的夹角(θ)为45°~57°(50°±9°)。术后CT检查发现1枚(3.3%)螺钉穿破髂骨内皮质,2枚(6.7%)螺钉穿破髂骨外皮质,穿破均小于5mm,没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例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2枚(6.7%)S2AI螺钉周围出现明显透光带(screw halo)。所有患者结核症状得到控制,术后6个月时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内固定断裂的情况发生,植骨均获得融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7±2.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2±0.7分(P=0.03)。结论:徒手置入S2AI螺钉是可行且相对安全的,可用于腰骶段结核患者的稳定性重建,为结核病灶治愈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4.
应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腰椎滑脱38例,其中峡部裂31例,退行性变6例,创伤后滑脱1例;Ⅰ度滑脱18例,Ⅱ度14例,Ⅲ度6例;滑脱平面为L31例,L416例,L521例。术后照片显示34例(90%)完全复位,另4例也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结论:该系统强度可靠,三维固定方式理想,脊柱固定后稳定性好,减压充分彻底。介绍了作者创造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方式,作者认为该系统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是目前治疗腰椎滑脱理想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成人胸腰椎/腰椎畸形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腰骶半弯(L4-S1)对术后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岁;(2)影像学检查胸腰弯/腰弯为主弯(顶椎位于T12-L4之间),腰骶半弯为代偿弯;(3)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度≥30°;(4)脊柱内固定融合≥5个节段;(5)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且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手术方式、影像学参数、冠状面平衡与腰骶半弯的关系,以及治疗效果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57例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52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56.5岁(26~77岁)。病因学诊断包括先天性脊柱畸形39例,成人特发性脊柱畸形3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83例。术后总共有24例(15.3%)患者发生了冠状面失平衡,失平衡患者的ODI和SF-12PC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影像学评估冠状面平衡组与失平衡组患者的主弯Cobb角与柔韧性,腰骶半弯Cobb角与柔韧性,以及L4、L5椎体术前的倾斜角,手术截骨方式,上、下固定点选择,主弯矫正度和残余角度,腰骶半弯矫正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组患者的腰骶半弯残余角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患者(6.3°vs 12.2°,P=0.000),L4和L5椎体倾斜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的患者(L4:8.2°vs 17.3°,P=0.000;L5:6.4°vs15.2°,P=0.000)。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的患者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概率显著增加(23.2%)。结论:冠状面失平衡以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术后腰骶半弯残余角度过大,术后L4、L5椎体过度倾斜倾是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6.
背景:应用生物发光基因标记细菌建立动物感染模型,模拟脊柱感染的局部环境,揭示脊柱感染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取中国家犬24只,用生物发光基因标记金葡菌Xen29建立犬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应用X射线、CT、MRI等检查对模型进行系统的动态影像学观察。建模4周后所有犬行前路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内固定中、内固定后连续4周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分别于内固定后4,8,12,24周处死犬,将钛板及钛板比邻的骨组织取出,进行传统的细菌培养、普通细菌16S rRNA 基因及金葡菌特异性Nuc基因进行PCR检测、生物发光成像(BLI)检测。 结果与结论:家犬内固定后观察切口愈合良好,没有窦道形成及脓性物质渗出。标本大体观察及MRI检查结果均未见脓肿形成、椎骨骨髓炎等感染复发征象。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普通细菌16S rRNA 基因PCR检测作为判断感染与否的标准,感染率分别为41.7%(10/24)、75%(18/24),表明用PCR检测细菌16S rRNA 基因的检测方法判断感染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传统细菌培养方法(P < 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Nuc基因的PCR检测验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1/24)。而利用BLI技术对假体周围细菌进行特异性基因检测,并未检出基因标记的细菌Xen29(0/24)。证实体内假体上细菌附着是一种相对的普遍现象,并且内固定后取出的假体上分离出来的细菌与内固定前脊柱所感染的细菌种类并非同源。提示前路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是安全有效的。内固定的使用不会造成感染复发或持续性慢性感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7.
背景: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发现逐渐呈现衰老细胞的特征,但是,年龄是否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进程则报道罕见.目的:观察年龄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殖和衰老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7/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28名健康自愿者,其中健康老年人14名,男10名,女4名;年龄60~73岁,平均65岁.健康年轻人14名,男9名,女5名;年龄18~28岁,平均25岁.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健康自愿者髂后上嵴,抽取骨髓2.0~3.0 mL,注入含肝素的无菌抗凝管中,加等体积的无菌PBS稀释,离心后以1×105/cm2骨髓来源的有核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于接种4 d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 d换液.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比较两组原代细胞集落形成数量、首次传代和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时间、早代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的衰老细胞计数及其上清液丙二醛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培养的原代和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无差异,早期呈集落样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一致,CD44、CD105阳性表达,不表达CD34.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首次传代与次代传代时间显著长于年轻人,集落形成单位显著少于年轻人(P<0.05).第5代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开始出现较多宽大扁平的衰老细胞,经β-半乳糖苷酶染色胞浆呈蓝绿色.第5代年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多保持梭形细胞外观,β-半乳糖昔醮染色阴性.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水平随代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和上清液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同代年轻人(P<0.05).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体外培养的早代龄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衰老征象,伴随氧化应激而增高.  相似文献   
78.
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对我科4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3种手术方式治疗:前路10例,后路28例,前、后路联合4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cobb's角评价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ASIA评分优于术前,cobb's角矫正明显.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总结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有14例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2~16岁,平均9.1岁。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同时合并有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术前神经功能评估Frankel B级2例,C级9例,D级3例。病变节段:T3 2例,T4 1例,T8 3例,T11 2例,T12 1例,L1 3例,L2 1例,L3 1例。2006年及以前的早期病例(n=7)采取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前路切除病变椎体及椎管内病变组织,植入同种异体骨块行椎体间融合;2007年及以后的病例(n=7)改为一期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后行椎管减压清除椎管内病变组织,并椎板重建、后外侧横突间融合,但保留病变椎体。结果:术中组织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前后路联合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330±122min(240~410min),术中出血量为933±370ml(620~1700ml);一期后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157±87min(9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523±222ml(375~710ml)。一期后路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低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1)。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3/7),均为前路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其中左侧肋间神经痛1例,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2周后缓解;左侧胸腔积液2例,留置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治愈。一期后路手术组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12周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所有患者随访24~64个月,平均40.8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失败发生,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无复发病例,后路手术组未见保留的病变椎体进展。结论:对于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儿童LCH,前后路联合手术和一期后路手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一期后路手术能够避免前路开胸并发症,保留的病变椎体没有进展。  相似文献   
8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生于青春期的结构性脊柱侧凸,与基因多态性、生长发育等多因素发病机制可能有关。已有很多研究发现AIS患者全身多处骨密度降低,但具体机制阐释不多。本文拟从骨微观结构及生物力学、基因多态性、信号传导通路三方面对AIS疾病与低骨密度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增强骨密度可能对改善AIS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