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康军  常育  方宇  傅强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98-1099
对西安交通大学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毕业设计(论文)程序规范,管理严格,毕业设计课题超过半数来自纵向或横向课题资助,其中国家、省部级项目比例达23.7%。学生圆满地完成了该阶段学习,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该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药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药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经鼻蝶窦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的显微下解剖特点。方法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5具行正中矢状位切开,5具模拟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手术路径上血管的走行特点,与垂体和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相互之间的距离。结果鼻中隔后动脉上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3.91±0.82)mm(2.85~5.15)mm,鼻中隔后动脉下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6.16±1.23)mm(4.42~8.28)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蝶腭动脉、海绵间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垂体下动脉是经鼻蝶窦手术入路中容易引起出血的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最重要的解剖结构。术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术中仔细的显微操作,以免发生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3.
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附117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11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向前方及额叶底部生长14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103例,向后方生长破坏斜坡27例,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45例,向两个方向以上的呈侵袭性生长者57例.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73例,次全切除40例,大部切除4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7例;脑神经不全麻痹5例;垂体功能低下5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单眼失明2例;水久性尿崩症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8年,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而予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显露满意,全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但对于肿瘤未能完全切除或激素分泌型侵袭性腺瘤患者,仍需密切随访,必要时联合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原发性肺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通过对1例左下肺外周孤立型病灶患者的完整诊治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诊治方法及相关预后进行论述。结果: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其症状和严重程度与病变所在部位密切相关;病理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浸润的浆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提示浆细胞的增生为单克隆性。结论:原发性肺浆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肺部肿瘤,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可确诊。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验证牙周炎是否为早产低体重新生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t,PLBW)母亲体内低度炎症的来源之一,初步探讨PLBW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83例PLBW的母亲(PLBW组)及44名健康新生儿(normal birth weight,NBW)的母亲(NBW组)为研究对象,留取受试对象的静息全唾液、龈沟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唾液和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比较两组间唾液和龈沟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细胞因子与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唾液IL-1β水平在PLBW组[(78.32±11.81)ng/L]显著高于NBW组[(39.66±11.8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孕周与唾液IL-6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74,P<0.01);新生儿体重与龈沟液IL-1β(r=-0.231,P<0.01)、唾液IL-6(r=-0.424,P<0.01)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唾液和龈沟液中炎性因子水平越高,分娩孕周越短、新生儿体重越轻,母体牙周炎程度与PLBW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为比较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差异。方法对9例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鼻-蝶窦入路进行解剖,其中4例行显微解剖,5例采用内镜下解剖,在内镜与显微镜下分别对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内,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解剖标志以确定鞍底、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更易于向颅前窝底、鞍旁海绵窦和斜坡方向扩展。内镜与显微镜下的操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鞍区及其周围的显露范围较显微镜下更大。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介绍眶顶锁孔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 所有病人采用经眉切口眶顶锁孔入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率达86.4%,后患者症状缓解,并发症少。结论 采用经眉切口眶顶锁孔入路,将眶顶一直切除至视神经管和眶上裂,增加了眶腔的开放,手术的工作空间主要是在眶腔中进行的,加上引流脑脊液以后,脑组织回缩增加空间对于切除鞍区的占位病变是足够的。本组病例应用眶顶锁孔入路成功地切除了12例颅咽管瘤,此入路的优点之一是手术的 创伤小,手术创口4~5cm,骨瓣的面积只有2cm×3cm大小,术后病人恢复较快,本组病人皆于术后约1周出院。另一个优点在于经此入路可直达病灶,术中减少脑压板的使用,避免了对脑组织的压迫。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29.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体会434000湖北省荆沙市中医医院康军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兹述如下。1、急性期局部可针刺:面瘫是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而产生的面神经炎,初期局部不宜针刺,否则有可能加深...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酒精性脂肪肝(AFLD)斑马鱼模型的保肝功效。方法 选取黑色素等位基因突变型(albino)品系斑马鱼,分别水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4 000、8 000 μmol/L,同时设置对照组和模型组,除对照组外,利用2%无水乙醇诱导斑马鱼32 h建立AFLD模型,观察记录斑马鱼的死亡情况及表型,确定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的最大耐受浓度(MTC)。黑色素等位基因突变型(albino)品系斑马鱼分别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和阳性对照药RU-21 100 μg/mL,同时设置对照组和模型组,除对照组外建立AFLD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脂肪染色强度(S),计算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的保肝功效;H&E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b(HMGB-1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结果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AFLD模型斑马鱼的MTC为2 000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片1 000、2 000 μmol/L组和RU-21组S显著降低(P<0.01、0.001);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和RU-21 100 μg/mL组保肝功效分别为14%、32%、71%和48%。还原型谷胱甘肽片2 000 μmol/L组肝细胞结构正常,脂肪空泡较模型组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HMGB-1b和TNF-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组IL-6、HMGB-1b和TNF-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0.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AFLD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其机制与下调IL-6、HMGB-1b和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