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20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 探讨以皮肤损害为特征表现的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8年以皮肤损害为特征表现的创伤弧菌感染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其中15例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史.17例发病前1周有生吃牡蛎等海鲜史.该病起病急,初发症状以下肢肿胀、疼痛、大疱、血疱.13例疱液培养检出创伤弧菌,9例同时血培养检出创伤弧菌;2例坏死组织培养出创伤弧菌.病理组织学特点为细胞空泡样变性、坏死,间质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壁呈炎症性改变,细胞内可见细菌.电镜:真皮细胞内外见众多散在分布的圆形或弧形微生物及细菌鞭毛.1996年5月至2000年5月共收治7例,无1例存活.2000年7月至2003年10月收治6例,死亡4例,存活2例.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10例,6例存活.结论 早期识别皮肤损害,及早、及时处理是治疗创伤弧菌感染的关键,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较大剂量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对2009年5月-2010年7月21例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21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7例治愈,6例改善,8例失败,总有效率61.9%;8例患者细菌得到有效清除,细菌清除率为38.1%,3例患者死亡。结论较大剂量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取得较满意疗效;细菌清除率低,与临床疗效相关性差,考虑与细菌定植有关。 相似文献
84.
肝病大鼠创伤弧菌攻击后肝细胞损伤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所致肝病大鼠肝细胞损伤、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制备慢性肝病大鼠18只,分Vv攻击和肝病大鼠对照组(n=9),Vv致死性感染多器官损伤肝病大鼠模型(5.0×107cfu/只),在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同时检测大鼠血清中的前炎症因子(TNF-α、IL-1 β、IL-6)和抗炎症因子(IL-10)的含量变化,还与接受相同菌量攻击、盐水攻击的正常大鼠(n=9)相比较.结果:在接受Vv攻击后4 h肝病大鼠组仅存活1只,5 h后全部死亡(0/9,0%),较之正常大鼠Vv攻击组5h存活8只(8/9,88.9%)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检测提示,肝病大鼠血清IL-10(32.5 pg/ml)显著低于正常大鼠Vv攻击组(71.8 pg/ml,P<0.05),而TNF-α(54.3 pg/ml)、IL-1 β(421.1 pg/ml)和IL-6(740.9 pg/ml)则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大鼠Vv攻击组(40.7、255.4和352.5 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超微结构提示,肝病Vv攻击组肝细胞线柱体嵴减少、肿胀、空泡样改变,提示肝细胞损伤严重,而正常大鼠以同样Vv菌量攻击后未见同样改变,提示肝病大鼠Vv攻击后的死亡率、肝细胞损伤程度以及TNF-α、IL-1 β、和IL-6的含量均较非与肝病大鼠Vv攻击组明显升高,而IL-10则显著低于正常大鼠Vv攻击组.结论:本结果提示肝病大鼠Vv攻击后血清前炎症因子(TNF-α、IL-1 β、IL-6)以及抗炎症因子(IL-10)的浓度与大鼠的死亡率、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10月3例使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多次检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体外药敏试验提示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中介或耐药,选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1例治愈,2例改善,其中有1例细菌得到清除,疗程8~16 d,临床疗效较满意.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清除效果尚不明确,但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6.
87.
患者男性,26岁,江西人.因被"毒蛇咬伤10小时,呼吸停止1小时"入院.患者10小时前被银环蛇咬伤右手拇指,当即用口吸祛伤口毒液,并在当地医院予局部封闭,捆扎右上臂,并以地塞米松(10mg)滴注处理,但诉伤口及口唇麻木、视物模糊、复视,转我院急诊. 相似文献
88.
急性毒鼠强中毒脑电图检查的临床价值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ATI)患者脑电图检查的变化在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对32例重度ATI及6例ATI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分析,并动脉随访重度组中23例患者脑电图的动脉演变与预后转归的关系。结果 重度组脑电图异常变化明显。呈癫痫样放电中度异常改变26例,随访的5例于7-10d恢复正常,11例14-21d恢复正常(6例)或轻度异常(5例),3例随访至30-37d才转为基本正常;癫痫样放电重度异常改变3例,随访的1例至45d才转为正常;轻度异常改变3例,7d内已恢复正常。而轻度组脑电图无异常改变。结论 ATI患者脑电图的变化与中毒程度有关,其动态演变可以反映病情的转归,是指导临床ATI治疗及判断是否治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正常组与野百合碱致肺动脉高压组大鼠肺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在蛋白质组学水平探讨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方法 雄性二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组)、溶剂对照组(C组)、野百合碱腹腔注射2周组(M2组)和野百合碱腹腔注射3周组(M3组).测定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颈动脉压(mCAP)、右心室质量比[RV/(LV+S)],制作光镜标本,测量肺血管重建指标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肺组织提取出的总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蛋白质及NCBInr数据库检索.对鉴定的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 N组与C组比较,mPAP、RV/(LV+S)、PAM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组、M2组、M3组的mPAP、RV/(LV+S)、PAMT均依次递增(P<0.05或P<0.01),表明肺动脉高压逐步形成.肺血管结构重建,右室肥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复制成功.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检索发现钙网蛋白前体在N组、C组表达几乎为0,在肺动脉高压组大量表达,可能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肺血管重建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结论 钙网蛋白前体可能与肺动脉高压形成、肺血管重建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0.
利奈唑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8年2月-2009年1月3例使用利奈唑胺治疗MRSA反复感染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多次检出MRSA,体外药敏试验对糖肽类药物敏感,选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多次使用利奈唑胺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MRSA反复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但不能有效清除致病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