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33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67篇 |
综合类 | 39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17例中老年患者的19个椎体压缩性骨折在C臂X光机透视下,经皮向椎体内穿刺并注入骨水泥,对止痛效果、椎体恢复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好转,术后24h可离床活动,术后摄X线片证实压缩性骨折基本复位。随访1~15个月,腰背痛无复发,椎体高度无丢失,Cobb角无明显改变。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微创手术,有显著的止痛效果,能较好地恢复椎体高度.维持椎体稳定性.操作方便,疗效满意.是治疗椎体压缩件骨折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比较钻孔引流在急性双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一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均开颅血肿清除,对侧硬膜外血肿行钻孔引流26例;保守治疗12例;骨瓣开颅21例。结果钻孔引流组全部治愈,保守治疗组8例失败后骨瓣开颅好转出院。三组均无死亡。结论一侧颅内血肿开颅清除后,对侧硬膜外血肿小于40ml时钻孔引流比骨瓣开颅简单、安全、创伤小、用时小,平均住院日少,而治疗效果相同;比保守治疗成功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复合bFGF对骨外露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于胫骨上段前内侧作一1cm×1.5cm创面,暴露胫骨。A组创面喷洒bFGF后,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纱布包扎。B组覆盖胶原蛋白海绵扎。C组喷洒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测量并计算术后各时期创面收缩率。创面愈合后,取材,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结果大体观察:A、B、C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5.12±1.46)d、(30.50±1.69)d、(33.38±1.77)d。A组较B、C组愈合时间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A组创面愈合质量优于B、C组。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bFGF对兔胫骨外露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组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并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崮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三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X线、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其中两例实施寰枢椎后路融合、植骨、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手术。结果:X线、螺旋CT、MRI显示两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另一例显示寰椎爆裂骨折。术后随访3—6个月,X线复查示均获骨性愈合。结论:X线、螺旋CT、MRI均是检查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重要方法,需结合使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植骨、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mPEG-ssMr5000和Mr20000)修饰重组人干扰素α2a(rhIFNα2a)的最佳反应条件。方法 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用聚乙二醇修饰rhIFNα2a,采用VSV-Wish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修饰后rhIFNα2a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 随着PEG对rhIFNα2a摩尔比增加和修饰反应时间的延长,rhIFNα2a修饰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和不均一性增加,且随着rhIFNα2a修饰度的提高,其体外抗病毒活性逐渐降低。结论 初步确立了PEG修饰rhIFNα2a的反应条件,表明反应摩尔比与聚乙二醇的相对分子量是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7.
背景:髓核摘除后椎间盘会随时间出现什么样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兔腰椎间盘髓核穿刺抽吸术后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用21号针头行L3“椎间盘后外侧穿刺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L2/3椎间盘作为正常对照椎间盘,于抽吸后2,4,8,12周时按照分组取8只兔子行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测量L3/4、L2/3椎间隙高度并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行正中矢状位MRI检查及椎间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髓核抽吸后2,4,8,12周椎间盘高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但8-12周变化减小,与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相比,各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降低(尸〈0.05)。抽吸后2,4,8,12周的髓核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降低,8周时已达改良Thompson分级标准的4级。抽吸后凝胶状髓核组织随时间逐渐出现裂隙,形态逐渐紊乱,12周时呈现明显的纤维化表现,髓核4周时出现较多的类软骨细胞,呈现活跃状态,髓核细胞明显减少,抽吸后8.12周髓核内纤维样细胞增多,类软骨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随时间逐渐出现扭曲,排列紊乱,突起,出现分层、纤维断裂现象。说明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后,兔腰椎间盘X射线高度、MRIT2加权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降低、减弱,椎间盘组织逐渐出现退变病理改变,但8—12周其变化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胶质细胞生长因子2(glial growth factor 2,GGF2)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脊髓内转染及其表达变化。方法构建GGF2与EGFP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GGF2。采用注射法将阳离子脂质体和pIRES2-EGFP-GGF2质粒混合后转染至大鼠胸段脊髓组织中。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转染区域脊髓组织中GGF2 mRNA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EGFP在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结果基因转染后2 d即可观察到EGFP的表达及GGF2 mRNA表达的增加,在基因转染后1~2周内EGFP及GGF2 mRNA呈高水平表达,基因转染4周后,EGFP及GGF2 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脂质体介导pIRES2-EGFP-GGF2转染大鼠脊髓后其表达的特点有助于基因治疗效果的即刻性,即早期大量表达,起到基因治疗的作用,又可避免外源基因的持续表达。 相似文献
80.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评价前路和后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CKNI、维普、万方等7个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阅读全文提取效应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从检索的11 618篇文献中选出9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病例837例,其中前入路组318例、后入路组519例。荟萃结果显示,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矫正度、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改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后路组在并发症(OR=2.43, 95%CI 1.50~3.94, P<0.05)和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度(MD=1.16, 95%CI 0.36~1.95, P<0.05)均明显优于前路组。[结论]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疗胸椎结核、恢复神经功能的手术方式,但后路手术的并发症更少,并且更有利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维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