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热性惊厥(febrile se izure,FS)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患之一,阐明其发生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该课题前期的研究证明,γ-氨基丁酸B受体(-γam inobutyric ac id B receptor,GABABR)亚基和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均在反复热性惊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使用GABABR激动剂ba-c lofen,抑制剂Phac lofen,探讨GABABR对FS大鼠硫化氢/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 ion ine--βsynthase,CBS)体系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bac lofen组,FS+phac lofen组。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中H2S含量;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CBS mRNA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B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bac lofen组H2S含量较FS组升高427.45±15.91μmol/L vs362.14±19.71μmol/L,同时CBS表达也较FS组增强;而FS+phac lofen组H2S含量较FS组降低189.72±21.53μmol/L vs 362.14±19.71μmol/L,同时CBS表达也较FS组减弱。结论:反复热性惊厥过程中,GABABR的改变可影响H2S/CBS体系的表达。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分析并确立1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1A,MDC1A)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该家系患儿及父母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腓肠肌活检,采用特异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merosin抗体、抗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α-dystroglycan,α-DG)糖链抗体ⅡH6、抗β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β-dystroglycan,β-DG)抗体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C末端(Dys-C)抗体;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LAMA2基因的6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 患儿自幼运动发育落后,肌病面容,肌酶中度升高,头颅MRI提示脑白质异常信号,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通过活检肌肉组织免疫学染色提示merosin完全缺失,dystrophin和DG表达正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LAMA2基因第5外显子c.817A>T纯合突变,其父母分别为此位点杂合突变.结论 本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MDC1A患儿的临床特点,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该患儿为LAMA2基因c.817A>T(p.R273X)纯合无义突变,其突变基因分别来自父母,符合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可确诊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  相似文献   
73.
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在热性惊厥脑损伤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NaHS组、FS+HA(hydroxylamine)组。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记录大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中H~2|S含量;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Timm染色观察海马发芽情况;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分别观察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NaHS组和FS+HA组大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的改变与F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FS+NaHS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性改变较FS组明显减轻,而FS+HA组则明显加重;NaHS干预后海马苔藓纤维发芽减轻,而HA干预后海马发芽加重;NaHS的干预使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降低,而HA的干预使其表达增强。结论:应用H~2|S外源性供体NaHS和胱硫醚-β-合成酶抑制剂HA的干预研究表明,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参与了热性惊厥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4.
目的:总结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整理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的方法进行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突变的检测,对未检测到缺失或重复的患儿扩增其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I型(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LGMD2I)致病基因FKRP的外显子,然后进行DNA直接测序,并随访患者病情变化。结果:从临床确诊的90例DMD/BMD患者中检测出58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64.44%,58/90),9例外显子重复(10.00%,9/90),检出突变的34例患儿的母亲中17例(50%,17/34)为缺失/重复的杂合性改变。对23例未检测到DMD基因重复或缺失的患儿进一步直接测序FKRP基因编码序列,未发现致病突变。对14例患儿按照国外文献方案进行小剂量泼尼松短期间歇治疗,随访发现短期内激素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因例数及疗程不够尚不能得出结论;其中1例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产前诊断,经MLPA检测羊水细胞,诊断胎儿为女性携带者。结论: 本组病例显示,DMD基因缺失突变主要发生在热点区45~54外显子之间,重复突变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端。识别DMD∕BM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判断预后。MLPA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进行基因诊断,检出携带者,更好的进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75.
高热惊厥对大鼠学习行为的影响及苯巴比妥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对大鼠学习行为的影响及苯巴比妥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惊厥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高热处理组,苯巴比妥钠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高热处理组依据是否发生惊厥分为高热惊厥组和高热未惊厥组.苯巴比妥钠组随机分为单纯苯巴比妥钠组和苯巴比妥钠-高热组.采用水迷宫试验,记录各组大鼠寻找潜伏期及出错情况.结果:高热处理组及苯巴比妥钠处理组寻找平台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高热惊厥组显著长于高热未惊厥组、苯巴比妥钠-高热组、单纯苯巴比妥钠组,而后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高热处理组和苯巴比妥钠处理组寻找平台出错率明显增加,高热惊厥组大鼠出错率明显高于高热未惊厥组、苯巴比妥钠-高热组、单纯苯巴比妥钠组,高热未惊厥组出错率又显著高于后两者,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热、高热惊厥、苯巴比妥钠均影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高热惊厥影响最大.苯巴比妥钠可有效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并减轻高热惊厥及高热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目的总结儿童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MAE)的临床、脑电图特征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2例MAE患儿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男11例,女1例;发病年龄1岁3个月至3岁9个月,平均(32.3±9.9)个月。其中5例有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所有患儿在发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器质性病变,发病后出现多种全面性癫痫发作形式,包括强直-阵挛、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失张力、不典型失神、强直发作。12例患儿均有肌阵挛-失张力及不典型失神发作。6例病程中曾有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发作间期脑电图呈慢波背景,广泛性棘慢波或多棘慢波。丙戊酸(VPA)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LTG)对部分患儿有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能有效。随访1个月至4年7个月,7例发作已控制1个月至3年,5例仍有发作;起病后智力正常7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结论 MAE是一种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多在5岁前起病。肌阵挛-失张力为其特征性发作形式,病程中常出现NCSE。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脑电图及同步肌电图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