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姬辛娜  秦炯  陈静  常杏芝 《山东医药》2008,48(44):90-92
对7例确诊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R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组女性居多(5例),均无明确家族史,发病年龄平均6岁;治疗前病程平均3.2a;首发症状为下肢活动障碍6例,上肢震颤1例;就诊时7例均有双下肢活动障碍,6例有晨轻暮重特点;用左旋多巴制剂治疗均有显著疗效。认为DRD常以单侧下肢活动障碍起病,症状有晨轻暮重现象,小剂量左旋多巴口服效果显著且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enceDirec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iNii(国立情報学研究所論文情報ナビゲータ)和Medical Online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汇编和专题论文集等,收集关于不同剂量ACTH治疗IS的RCT文献。依据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及其他偏倚来源进行文献偏倚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836篇相关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4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文献偏倚评价结果显示,1篇文献存在中度偏倚风险,3篇文献存在高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量ACTH组痉挛发作缓解率(OR=1.09,95%CI:0.54~2.17,P=0.82)、EEG高度失律消失率(OR=1.04,95%CI:0.43~2.51,P=0.94)及复发率(OR=1.27,95%CI:0.64~2.54,P=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按症状性和隐原性IS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不同剂量ACTH上述疗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剂量ACTH组高血压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小剂量ACTH组。结论:现有证据提示,不同剂量ACTH治疗IS在痉挛发作缓解率、EEG高度失律消失率及复发率方面疗效相近。小剂量 ACTH所致不良反应更少。鉴于纳入Meta分析的RCT文献数量较少且质量较低,明确结论仍需进一步的RCT研究。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通过对1例丙戊酸钠致SJS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效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儿为3.5岁女童,初次诊断癫(痫),口服丙戊酸钠单药治疗14 d后,面部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瘙痒明显.皮疹迅速加重,融合成片,出现疱疹,伴口唇黏膜肿胀和破溃.皮疹出现2d后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39.5 ℃.体检发现淋巴结大、肝右肋下2 cm.辅助检查示ALT 139 IU/L,血氨108 μmol/L.立即停用丙戊酸钠,予甲泼尼龙15 mg/(kg·d)冲击治疗.2d后体温下降至正常,7d后皮疹逐渐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保持对丙戊酸钠致SJS的高度警惕性是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早期停用致敏药物并予足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偏侧惊厥 偏瘫(HH)综合征和偏侧惊厥 偏瘫 癫疒间(HH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5~2003年收治的11例HH或HH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1例均做了头颅MRI和(或)CT检查、脑电图(EEG)检查及血生化测定,6例做了尿代谢病筛查。 结果8例诊断为HHE,3例诊断为HH。发病年龄1个月至8岁5个月,平均为2岁9个月。4例首次惊厥前伴有发热。5例偏瘫前有惊厥持续状态。5例为右侧偏瘫,6例为左侧偏瘫。头颅影像学显示2例正常,7例大脑半球病变与临床症状相对应,1例为弥漫性病变,1例查出无关病变。11例EEG均为异常,其中8例EEG示双侧半球明显不对称,11例中4例有异常放电。6例代谢病筛查均为阴性,1例血乳酸、丙酮酸增高,1例血氨增高。7例采用了以卡马西平为主的抗癫疒间药治疗。 结论HHE为一种公认的惊厥持续状态导致的后遗症,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对热性惊厥(FS)大鼠一氧化碳(CO)/血红素氧合酶(HO)系统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 baclofen组、FS phaclofen组,每组各8只。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CO含量;用原位杂交观察GABABR和HO1mRNA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ABABR和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 baclofen组CO含量高于FS组,同时HO1表达也较FS组增强;而FS phaclofen组CO含量低于FS组,同时HO1表达也较FS组减弱。FS baclofen组和FS phaclofen组与FS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5)。结论反复FS过程中,GABABR的改变可影响CO/HO1系统的表达。  相似文献   
56.
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建立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45.0 ℃热水浴组(n=6),44.5 ℃热水浴组(n=10),44.0 ℃热水浴组(n=10),选取高热未惊厥与FC比例最合适的一组,将此组的水浴温度定为以后实验的高热处理温度.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37.0 ℃水浴正常对照组(n=10),44.5 ℃热水浴组(n=40),高热处理组又分为高热未惊厥组(FC=0,n=10)和FC组(FC≥6次,n=2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丢失情况;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体视学方法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结果:HE染色可见FC组海马CA1区、CA2区细胞排列紊乱、极向不清、细胞空泡变,细胞核大小不一致、圆形或椭圆形;尼氏染色未见FC组明显的海马神经元丢失;FC组大鼠海马CA1区和门区神经元线粒体体积减少、部分出现空泡、基质浓缩、嵴模糊不清或消失,高尔基复合体轻-中度扩张;F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热水浴诱导大鼠FC与人类FC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鼠FC频繁发作可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和丢失,是进一步研究高热惊厥脑损伤及其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总结偏侧惊厥-偏瘫(HH)综合征和偏侧惊厥-偏瘫-癫癎(HH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5~2003年收治的11例HH或HH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1例均做了头颅MRI和(或)CT检查、脑电图(EEG)检查及血生化测定,6例做了尿代谢病筛查.结果8例诊断为HHE,3例诊断为HH.发病年龄1个月至8岁5个月,平均为2岁9个月.4例首次惊厥前伴有发热.5例偏瘫前有惊厥持续状态.5例为右侧偏瘫,6例为左侧偏瘫.头颅影像学显示2例正常,7例大脑半球病变与临床症状相对应,1例为弥漫性病变,1例查出无关病变.11例EEG均为异常,其中8例EEG示双侧半球明显不对称,11例中4例有异常放电.6例代谢癎筛查均为阴性,1例血乳酸、丙酮酸增高,1例血氨增高.7例采用了以卡马西平为主的抗癫癎药治疗.结论HHE为一种公认的惊厥持续状态导致的后遗症,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热性惊厥(FS)大鼠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体系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NaHS组、FS+HA(hydroxylamine)组。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中H2S和NO含量;用原位杂交观察nNOS mRNA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NaHS组NO含量低于FS组,同时NOS表达也低于FS组;而FS+HA组NO含量高于FS组,同时NOS表达也强于FS组。结论:用H2S外源性供体NaHS和胱硫醚-β-合成酶抑制剂HA的干预研究表明,反复热性惊厥过程中,H2S的改变可影响NO/NOS体系的表达。  相似文献   
59.
反复热性惊厥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目的 观察热性惊厥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与海马苔藓纤维发芽的关系。方法 采用热水浴诱导惊厥模型,诱导生后22dSD大鼠发生15次热性惊厥。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惊厥后近期和远期(3个月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Timm染色观察海马颗粒细胞苔藓纤维发芽现象。结果 热性惊厥组大鼠在惊厥后早期和3个月后的寻找平台潜伏期均较对照对照组明显延长。Timm染色显示惊厥15次大鼠海马区有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现象,持续至3个月后。结论 反复热性惊厥可造成学习记忆损伤,海马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其发生的潜在基础。  相似文献   
60.
大鼠海马线粒体解偶联蛋白-4在热性惊厥后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人类热性惊厥多发生于 6个月~ 5岁的儿童。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率随体温上升明显升高 ,惊厥发生时体温为 38.0~ 4 2℃。但是热性惊厥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该实验拟通过研究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 ,FS)对发育期大鼠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4表达的影响 ,探讨热性惊厥过程中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热性惊厥模型。72只发育期大鼠分为 3组 :对照组 (n =2 4 ) ,热性惊厥组 (n =2 4 ) ,高热未惊厥组 (n =2 4 )。该实验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两种定性实验 ;以及Westernblot半定量实验 ,测定大鼠海马UCP4在热性惊厥后的含量的变化。结果:惊厥组大鼠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内UCP4的蛋白含量高于高热组和对照组 ,高热组UCP4的表达低于惊厥组和对照组。与对照组 (14 830 .75± 6 4 1.91)相比 ,热性惊厥组IDV/area值增高 (2 2 15 0 .6 3± 4 2 3.4 ) (P <0 .0 5 ) ,而高热组的IDV/area值降低 (10 5 11.6 3± 30 2 .0 7)(P <0 .0 5 )。结论:热性惊厥可能导致解偶联蛋白表达增多 ,作用增强 ,热能释放增多 ,基础代谢率增高 ,防止活性氧族 (ROS)的形成 ;同时ATP的产生减少 ,可能反复的热性惊厥影响了线粒体能量储备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