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甲状腺微小癌110例临床漏诊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临床漏诊原因及对策。方法 分析1985年1月到2000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110例的诊断和治疗资料。结果 术前拟诊26例,B超诊断阳性率58%(15/26),术中冰冻诊断阳性率67%(14/21)。术中拟诊30例,冰冻切片诊断阳性率80%(24/30)。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微小癌54例,其中19例术中冰冻未发现微小癌。仅35例行全甲状腺或次全甲状腺切除,其余行一侧叶或双侧叶的甲状腺切除术。随访率80.1%,随访时间6月至15年。1例复发,无一例死亡。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临床漏诊率较高。术前仔细的触诊,B超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和术中认真探查可疑结节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甲状腺叶的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2.
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不同,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isolated 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IAAD)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有文献报道IAAD的发生率为0.4%~5%,多发生在50~60岁,以男性多见[1,2].也正是由于IAAD发病率低,目前的相关报道多是病例报告和小样本的资料分析,缺乏大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因此对其自然病程和治疗方案的认识未能达成一致.但多数IAAD患者为急性起病,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动脉瘤急性破裂而致死亡,因此应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病例对IAAD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 女性37例, 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集患者合并症、术前动脉瘤参数、手术数据等资料, 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 Cox多元回归分析远期生存预后因素。结果 492例获得技术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91.1%(492/54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3%(7/540)。489例获得随访, 随访率为91.7%(489/533)。随访时间45(63)个月(范围:1~133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04例, 动脉瘤相关死亡31例, 全因病死率21.3%(104/489), 动脉瘤相关病死率6.3%(31/489)。1、3、5和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4.0%、69.5%和38.6%, 免于动脉瘤病死率分别为98.4%、93.3%、88.4%和84.4%。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44.
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报告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分别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加补片、颈内动脉外膜翻转内膜切除和人造血管置换三种不同的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式,通过治疗效果分析,总结手术经验及手术适应证.结果 36例病人痊愈出院,术后无并发症,随访期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通畅.结论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是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方法.应根据颈内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选取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早中期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5 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Stanford A 型夹层36 例,B 型夹层121 例,主动脉溃疡8 例.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臆7 天)47 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 天)69 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跃30 天)41 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2%(162/165).术后30 天内漏发生率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5%(4/165).术后30 天死亡率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12.8%,亚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9%(145/165),随访期6~75(平均28.2)个月.以CT 血管造影作为随访工具,随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 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 例(57.2%).随访期死亡9 例,死亡率为6.2%(9/145).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6.
提高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水平,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 旁路术24例,解剖外帝路术7例。结果术后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肢体溃疡愈合。4例病人术后2-3个月行截肢术。结论对于膝关节以上病变者采用人造血管有较好的效果,而膝关节以下病人不宜采用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之间的关系,提高对恶性肿瘤并发DVT的认识。方法:分析18例恶性肿瘤并发DVT病人的临床表现、血栓形成的部位、原发肿瘤的类型、彩色多普勒检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恶性肿瘤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15例(15/18,占83%),血管阻塞的程度平均为84%,原发肿瘤的第1位是肺癌,占39%;其次,是胃肠道癌,占28%。溶栓治疗后肿胀的肢体周径仅比治疗前缩小平均为1.8cm。结论:恶性肿瘤可能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导致DVT;对无明显诱因的DVT患者,都应注意是否由于恶性肿瘤所致;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溶栓治疗的效果比非肿瘤引起的DVT明显差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利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治疗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例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患者用PDA封堵器封堵肾动脉残端,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肾动静脉形态。结果 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肾动静脉瘘被完全隔绝,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术后1个月,CT血管造影及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封堵器定位确切,肾静脉管腔显著缩小并且腔内无血栓形成。2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由术前的49%和51%上升到术后的65%和69%。随访时间超过2年,未见并发症。结论对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利用PDA封堵器单纯对动脉残端进行封堵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开展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治疗主髂动脉多撕裂口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方法 总结采用血管腔内多枚带膜支架植入治疗2例主髂动脉多撕裂口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经验。结果 2例均从股动脉入路植入多枚带膜支架封闭主髂动脉多个撕裂口。其中1例同期植入3枚封闭3个撕裂口3另1例同期植入3枚封闭4个撕裂口,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示夹层动脉瘤均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瘘发生,病人均存活。结论 血管腔内多枚带膜支架同期植入治疗主髂动脉多撕裂口夹层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使用全腔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弓部动脉瘤25例,弓部慢性夹层动脉瘤9例,逆撕A型夹层9例,弓部假性动脉瘤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