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2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患者,男,36岁,伊拉克人。
  主诉:左侧肢体结节、破溃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被“蚊虫”叮咬后,于左侧肩背部、左上肢、左下肢逐渐出现丘疹、结节,部分出现破溃,有脓液流出,无疼痛或瘙痒,于当地医院行组织液涂片检查发现利士曼小体,未予治疗。因来我国做外贸生意,遂至我院门诊就诊。自起病以来,患者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泻,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2.
甲疾病种类繁多,其中甲感染性疾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最常见甲感染性疾病是甲真菌感染,但临床上甲感染性疾病还包括病毒、细菌、梅毒螺旋体和疥螨等感染,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头癣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对1997年2月至2010年8月在本院皮肤科诊治的241例头癣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头癣患者中白癣179例占74.27%,脓癣34例占14.11%,黑点癣28例占11.62%,未发现黄癣。病原菌中犬小孢子菌182株占80.89%,紫色毛癣菌25株占11.11%,须毛癣菌10株占4.44%,断发毛癣菌3株占1.33%,红色毛癣菌2株占0.89%,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占0.89%,疣状毛癣菌1株占0.44%。患者年龄段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占39.00%。结论 广州地区头癣中白癣所占比例最高;犬小孢子菌为头癣患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皮下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致病菌菌学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9年12月近30年我院皮肤科254例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患者的一般特征、皮损组织病理、诊断及菌种分析。结果:平均每年确诊8.4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78岁,男女患病率为1.46 ∶1,最常见感染部位为上肢(31.10%),31~60岁患者为主要感染人群(46.12%)。孢子丝菌病仍是最常见的皮下组织真菌感染(55.91%),但近20年其病例数有下降趋势。着色芽生菌病病例数近10年发病较前20年明显升高(P<0.05)。球形孢子丝菌和Fonsecaea monophora分别为孢子丝菌病及着色芽生菌病主要致病菌。结论:孢子丝菌病为最常见皮下真菌感染,着色芽生菌病例有增多趋势。基于原发与继发免疫缺陷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少见菌种引起的感染在近10年明显增多。分子鉴定可为发现新致病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5.
医院分离深部真菌菌株流行病学调查和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近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2004年我科真菌室接受的疑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9574份,分离出阳性标本3122份(阳性率32.6%),共13个菌种。药敏试验采用浓度梯度法。结果真菌学变化:白念珠菌近3年所占构成比:白念珠菌在2002-2004年组所占构成比与1998-2001年组相比显著下降(76.3%、66.8%比较,r=34.33,P〈0.05);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构成比显著增加(4.2%、11.1%比较,X^2=51.30,P〈0.05,2.2%、4.o%比较,X^2=8.82,P〈0.05);马内菲青霉菌近年呈现增多趋势。药敏试验:2000-2004年703株真菌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的耐药株均无增加趋势,伊曲康唑敏感株显著减少(71.0%、58.2%比较X^2=16.50,P〈0.05),中介株显著增多(7.8%、24.8%比较,X^2=24.8,P〈0.05),其中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株减少为主。结论白念珠菌近年所占构成比显著下降;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构成比显著增加;出现了新的感染菌株马内菲青霉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株显著减少。此种真菌菌学变迁及药敏试验的变化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66.
颅脑波氏假霉样真菌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我们从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室引流液中先后4次分离出波氏假霉样菌,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农民,2个月前从约8米高处跌落江中致开放性重型颅脑损伤。伤后20余天出现反复发热,伴间歇性呕吐,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头颅CT示三、四脑室扩张、积水。于外院转入我院神经外科,予以脑室外引流,脑室内注头孢三嗪,静滴伊米配能等抗感染、输血支持及降低颅内压等疗法,未见好转,脑室引流液呈高度混浊,内有白色飘浮物并一度出现引流管堵塞现象。体温最高387℃。WBC155×109/L,N077,L018,M005。脑脊液常规:糖28mmol/L,RBC65…  相似文献   
67.
目的 通过研究马尔尼菲青霉(PM)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基因转录水平与其酵母相生长的关系,初步探讨乙醛酸循环在PM致病中的意义.方法 将PM分生孢子分别接种于中性培养基以及产生不同浓度一氧化氮的酸性培养基中,37℃培养72 h,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PM的ICL基因转录水平,检测340 nm吸光度评估PM的生长情况.结果 不产一氧化氮的酸性培养基中PM较中性培养基中PM的ICL转录水平高(P<0.01),含菌量多(P<0.01);产一氧化氮的酸性培养基中PM的ICL转录水平降低(P<0.01),含菌量减少(P<0.01),且随一氧化氮浓度升高,下降趋势更明显,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ICL转录水平与生长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9,P<0.01).结论 适当的酸性环境促进PM的ICL转录,利于PM的生长;一氧化氮明显抑制ICL转录,抑制PM的生长;乙醛酸循环可能在PM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 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BDG检测阳性171例,阳性率为50.89%(171/336);真菌培养阳性141例,阳性率为41.96%(141/336)。真菌培养阳性组血清BDG含量为(131.18±102.91)pg/mL,真菌培养阴性组血清 BDG 含量为(45.06±33.64)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 P<0.01)。以真菌培养结果为标准,BDG检测的敏感性为54.61%(77/141),特异性51.79%(101/1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03%(77/171)和61.21%(101/165)。真菌培养显示白念珠菌仍然是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BDG检测可实现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但对(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需辅以真菌培养鉴定,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关于皮肤癣菌病病原菌变迁及临床诊治进展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皮肤癣菌病病原菌变迁及临床诊治进展的讨论郭宁如①席丽艳①孙秋宁①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持于1997年4月11日在山东济南召开了真菌学组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广东、辽宁等省市的真菌、...  相似文献   
70.
实验室体外检测光毒力的方法很多,如细胞培养法,光分解能力的电位计法等。但对药物光毒性的比较研究几乎未见报道。本文介绍一种计量法,采用药物与 UVA 照射双重因素作用于白念珠菌,观察抑菌情况。以光毒指数为数量指标对11种药物的光毒力从数量上作一比较。11种被测药物(8-甲氧基补骨脂素、甲派氯丙嗪、苯噻丙酸、氯丙嗪、萘啶酸、萘普生、氟尿嘧啶、氟嗪酸、氟啶酸、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