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218篇
预防医学   86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71篇
  2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对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85例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开展综合性优质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新型海洋双吲哚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发现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与血小板相关因子变化的关系,同时比较双吲哚化合物FGFC1和单吲哚化合物FGFC2作用于血小板的异同。方法:从新鲜兔血收集血小板,调整反应体系血小板密度,以乙酰水杨酸为阳性对照,采用微量比浊法分析FGFC1和FGFC2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用酶联免疫法测定FGFC1和FGFC2对血小板生理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FGFC1对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42.58%±1.7%和47.82%±2.18%;FGFC2对ADP、AA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0.12%±1.02%、45.28%±1.09%和50.28%±2.12%。FGFC1与FGFC2均能提升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含量,且FGFC2能明显降低血小板内血栓素A2含量。结论:海洋双吲哚纤溶活性化合物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FGFC1通过影响血小板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FGFC2可能通过不止一种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吲哚化合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形成细菌生物膜的影响,探讨细菌生物膜在细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形成的细菌生物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A、B、C、D、E 5组,其中A组为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于成熟的细菌生物膜,B组为其细菌对照组,C组为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于未成熟的细菌生物膜,D组为C组的细菌对照组,E组细菌生物膜未做任何处理。培养完成后对培养物进行处理,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计数A、B、C、D、E 5组形成的菌落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A、B、C、D、E各组之间菌落计数的统计学分析显示,A组菌落数与B、D、E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与C、D、E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E组菌落数与C、D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为深入研究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中暑是由于人体受高温环境或烈日的影响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以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为临床症状的一组急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昏迷,严重者可出现心、肝、肾衰竭、肺水肿、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可在数日内因并发症而死亡。我科于2003年8月1日收治重症中暑患者1例,经积极抢救及护理,于8月6日痊愈出院,现将抢救措施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颅中窝底后缘相关解剖径线,探讨颅中窝底变异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人40例(80侧),在冠状位HRCT上测量颅中窝底后缘相关解剖径线并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成人颅中窝底后缘深径左侧为(4.09±2.26) mm,右侧为(4.75±2.14) mm,总体为(4.42±2.21) mm,双侧比较(P=0.14)无显著统计学差异;95%可信区间0.09~8.75 mm.男性颅中窝底后缘深径(4.75±2.07) mm,女性(4.80±2.05) mm,男女比较(P=0.927)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HRCT可以清晰显示颅中窝底后缘骨性解剖结构,当颅中窝底后缘深径大于8.75 mm时,规定为颅中窝底低位,应提示临床此种变异.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孤立性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血管介入科采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39例,术后3个月、6个月及之后的每年对病人进行随访,探讨相关治疗方法。结果 39例病人分型有1A:Ⅰ型1例,1B:Ⅱ型8例,1D:Ⅳ型17例,2B:Ⅱ型2例,2D:Ⅳ型1例,2E:V型10例。平均瘤体最大直径为(42.4±11.2)mm(23.0~77.0 mm)。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保留双侧髂内动脉1例,保留一侧髂内动脉29例,双侧髂内动脉均封闭9例,术中行一侧髂内动脉栓塞9例,行双侧髂内动脉均栓塞1例,手术时间为(49.0±17.0)min(35.0~87.0 min),术后随访(31.9±17.7)个月(5~69个月),术后除1例左髂动脉瘤破裂且合并肾衰竭的病人死亡,其余病人均好转出院,复查CTA示髂动脉瘤被完全封闭,支架形态位置良好,无内漏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孤立性髂动脉瘤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CT等检查能够早期诊断。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应注意在术前根据髂动脉瘤的累及范围,近远端有无足够的锚定区进行分型,并对不同分型进行有差别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8.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黄芪注射液与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共80例,全部为住院男性患者,随机分2组,中西药联合组40例,年龄50 ̄85岁,平均年龄70岁;西药组40例,年龄55 ̄75岁,平均年龄67岁。2组均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 ̄20年,吸烟史20 ̄50年,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美国胸科协会196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胸片、高分辨CT、肺功能检查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诊…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并评估与其相关的人口学及临床因素,为实施相应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2012~2014年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24家)的97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知晓、生活方式、药物依从性、就医便利性、经济负担、健康宣教。生活方式改善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和监测体重。采用Pearson卡方分析探究可能影响心力衰竭认知程度的人口学及临床因素。结果: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力衰竭知晓率、药物依从率及健康教育接受率分别为74.8%、83.0%和40.8%。全面改善生活方式的患者仅占5.6%。不同的医院级别、患者受教育程度、NYHA心功能分级、婚姻状况影响患者的心力衰竭知晓率(P均<0.01)。农村患者的疾病知晓率、药物依从率及健康教育接受率明显低于城镇患者(P均<0.01)。二、三级医院患者的药物依从率和健康教育接受率显著高于一级医院(P均<0.01)。结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总体疾病认知程度较差,表现为知晓率、药物依从率、健康教育接受率低下,自我保健意识匮乏。各级医护人员应履行疾病告知义务,加强健康宣教力度,以期改善药物依从性,督促生活方式改良。  相似文献   
30.
文章总结运用调摄冲任法治疗经前皮肤黏膜疾病的经验。女子以冲任为本,二脉起于胞中,相并而行,与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经相交汇,取三经之精血以为养,故冲任为病,与肝、脾、肾、胞宫最为密切。经前期,冲任胞宫气血满盈,欲循冲任而泛溢肌肤,若脏腑失和,累及冲任,或邪气侵扰冲任,均可导致冲任失调,发为经前皮肤黏膜疾病。基于此,笔者认为经前皮肤黏膜疾病的核心病机为冲任失调,当治以调摄冲任,同时应重视肝、脾、肾、胞宫的调治,对在经前痤疮、经前荨麻疹、经前阴痒等经前皮肤黏膜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