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腔内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资料和CT资料完整的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着重观察肿块与十二指肠水平段的关系、肠系膜上血管有无移位、系膜血管有无包绕、生殖血管有无增粗、肿块有无卵巢血管蒂,以及肿块的后方有无空肠和回肠等。结果(1)5例小肠系膜囊性病变中,肿块上缘位于十二指肠上缘上方层面3例,肠系膜上血管移位4例,系膜血管包绕4例,肿块后方无空/回肠5例。(2)13例卵巢源性病变中,肿块上缘位于十二指肠上缘上方层面5例,肠系膜上血管移位4例,一侧生殖静脉增粗8例,卵巢血管蒂征显示8例,病变后方显示空/回肠11例。结论依据观察肿块上缘与十二指肠上缘的关系,肠系膜血管有无包绕,生殖血管有无增粗,卵巢血管蒂征的有无,肿块后方有无空肠和回肠显示等征象,以及肿块的CT特点,可对腹腔内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作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52.
淋巴瘤累及小肠系膜的螺旋CT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累及小肠系膜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NHL累及小肠系膜的CT表现. 结果 小肠系膜受累主要表现为系膜体部和系膜根部淋巴结受侵,小肠系膜局灶性密度增高13例.系膜体部淋巴结增大22例,其中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者20例(90.9%),增大淋巴结有坏死者2例(9.1%).系膜根部淋巴结增大22例,其中增大淋巴结均匀强化者18例(81.8%),增大淋巴结有坏死者4例(18.2%).系膜体部"三明治征"6例,系膜根部"三明治征"12例. 结论 多排螺旋CT可全面显示NHL累及小肠系膜的解剖细节及淋巴结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调查病例,分析中医外治药温经穴位贴防治化疗后恶心、腹胀等消化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10例以铂类为基础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5例,所有患者化疗前20 min均予常规西药止吐处理1次(托烷司琼+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化疗后d 2加用温经穴位贴疗法1周(6 h·d-1),对照组患者贴敷安慰剂,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恶心、腹胀、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分级情况、中医症状积分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温经穴位贴试验组的腹胀反应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温经穴位贴试验组可降低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比较温经穴位贴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治疗法温经穴位贴可降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患者消化道反应发生率,缓解腹胀等不适,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累及左膈下脂肪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多排螺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胰腺炎累及左膈下脂肪的病例,均经临床和/或手术证实。着重观察左膈下脂肪受累的CT表现、受累途径。结果:(1)33例CT表现为胰周。肾旁前间隙炎性病变与胃裸区炎性病变相连续,后者和左膈下脂肪炎性病变相连续;(2)2例CT表现为。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与胃裸区炎性病变相连续,后者和左膈下脂肪炎性病变相连续;(3)3例CT表现为胃裸区和肾前筋膜间平面炎性病变,共同累及左侧的左膈下脂肪;(4)左膈下脂肪受累表现为左膈下正常的脂肪组织影被水肿、浸润增厚的弥漫性或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所替代;(5)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左膈下脂肪炎性病变。结论:(1)急性胰腺炎累及左膈下脂肪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2)多排螺旋CT可以显示急性胰腺炎累及左膈下间隙的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55.
崔慧  董鹏  刘文娟  徐敏 《解剖与临床》2008,13(4):239-240
目的:研究正常胃小弯侧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正常成人的上腹部CT资料,观察胃小弯侧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显示情况、血管弓形态及其与胃壁的关系。结果:51例均显示胃小弯侧血管弓,血管弓贲门部属支、胃体部属支和幽门部属支分别显示46例、15例和10例;血管弓与胃壁紧邻41例。结论:MDCT检查可良好显示正常胃小弯侧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对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采集的图像进行物理校正,提高其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并使之可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以PET/CT半定量参数为标准,评价校正后半定量符合线路各参数的准确性。 方法 将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采集的图像经过衰减校正、散射校正、点扩散函数校正等处理过程,去除影像中物理衰减、散射、噪声等干扰,提高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并通过点源及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模型测试,确定图像分辨率、对比度以及其测定18F-FDG放射性浓度的准确性。于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集已确诊胸部肿瘤的患者15例(男性13例),患者均先、后采集胸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和胸部PET/CT扫描,并将符合线路图像经第三方软件校正后重建为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对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与PET/CT显像的肿瘤病灶分别测量最大化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瘦体质量标准化摄取值(SULpeak)、肿瘤代谢体积(MTV)半定量参数,并采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做相关分析。 结果 在模型研究中,经过校正的半定量符合线路图像平面半高宽从(13.1±1.2)mm减少至(9.5±0.8)mm [PET为(7.4±0.4)mm],而轴向半高宽从(13.5±1.1)mm减少至(9.8±0.7)mm[PET为(7.6±0.5)mm],同时图像对比度提高到6.32(传统符合线路为1.79,PET为6.69)。在对患者进行的研究中,配对t检验示半定量符合线路的各参数,包括SUVmax、SUVmean、SULpeak以及MTV,与PET各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6、3.90、3.92和3.98,均P<0.01);但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218、0.8390、0.8171和0.8791。改变SUVmean和MTV的阈值,并不影响其与PET的相关性。 结论 经过校正,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的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得到显著提高,可显示更小的病灶,同时具备了类似PET/CT的半定量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7.
近几年来,我院在跗间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足前部手术30例,均取得良好麻醉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8.
正常横结肠系膜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结合正常横结肠系膜活体解剖,探讨正常横结肠系膜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①收集41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而无横结肠系膜病变的连续性病例,分别观察记录:中结肠血管及胃结肠干的显示,横结肠系膜位置、横结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横结肠系膜位置、横结肠系膜淋巴结的显示和横结肠系膜的优势显示断面。②观察6例行上腹部手术而无横结肠系膜病变的病例,在术中分别观察记录:横结肠系膜与胰腺的解剖关系、横结肠系膜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结果:①中结肠动脉显示率93.0%(38/41);胃结肠干显示率100%(41/41);中结肠静脉显示率85.0%(35/41);横结肠系膜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上表现为点状/短条状血管影/条状血管影;横结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均匀,与小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一致;横结肠系膜根部7.0%(3/41)见有淋巴结显示,均为单个淋巴结,直径均<5mm。②术中观察横结肠系膜解剖,发现于横结肠系膜根部,横结肠系膜前后两层包绕胰腺;横结肠系膜血管均附着于横结肠系膜的后层。结论:MDCT可充分显示横结肠系膜的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59.
<正> 中风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按病因不同可以分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及混合性中风,其中以缺血性中风更常见,约占75%~90%。CT、MRI是目前中风病的主要诊断手段,有不少学者对中风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做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梯度洗脱法快速检测人血清中帕罗西汀及舍曲林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进行测定:盐酸阿米替林为内标,流动相A为10 m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2.5),流动相B为乙腈,色谱柱为安捷伦Zorbax SB C18 (4.6 mm×50 mm,3.5 mm),紫外检测波长为205 nm;进样量为40 μL;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采用梯度洗脱进行洗脱(0.00~3.00 min乙腈32%~40%;3.00~4.00 min乙腈40%~80%;4.00~5.00 min乙腈80%~32%,再平衡时间5min).以甲苯:正己烷=25:75为提取溶剂.结果 帕罗西汀和舍曲林及内标在5min内完全分离,且提取回收率均>70%,方法回收率均在90.0%~110.0%,线性γ均>0.995,精密度PSD均<10.结论 建立了快速梯度洗脱法检测人血清中帕罗西汀及舍曲林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