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黄斑区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临床明确诊断的葡萄膜炎患者51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6.75±13.22)岁;病程1~24个月.前葡萄膜炎16例21只眼;小柳-原田综合症12例23只眼;Beh(c)et病6例10只眼;交感性眼炎5例5只眼;其他后葡萄膜炎12例19只跟.患眼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频域OCT检查,典型图像存盘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将黄斑区病变分为黄斑水肿、黄斑前膜形成、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萎缩、黄斑板层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结果 78只眼中,黄斑区水肿48只眼,占患眼的61.5%.其中,黄斑囊样水肿33只眼;黄斑弥漫性水肿15只眼.黄斑前膜22只眼,占患眼的28.2%.脉络膜新生血管4只眼,占患眼的5.1%.黄斑裂孔4只眼,占患眼的5.1%.黄斑萎缩10只眼,占患眼的12.8%.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2只眼,占患眼的28.2%.结论 葡萄膜炎患者黄斑区OCT表现具有多种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02.
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气化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近期并发症。方法:采用经尿道绿激光气化术治疗143例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腹部B超测定剩余尿量(RUV)、直肠B超检查测定前列腺体积。术后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近期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停导尿管后有7例排尿困难,再留置导尿2周后拔除排尿顺畅,余患者排尿顺畅。术后下尿路感染9例,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血管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IPSS、QOL、RUV、前列腺体积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明显提高。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303.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是血管形成过程中始动并且使之持续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单独或联合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后,划痕实验和MTT检测对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观察内皮细胞形态、活性、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划痕实验显示单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无明显差异,单独促血管生成素1作用时,不仅不能增加细胞的迁移作用,反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弱,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作用时,细胞迁移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MTT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促血管生成素1,均不能起到有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素1可有效促进增殖.结果可见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应用时,才能有效促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30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及对血脂代谢影响的关系。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CHD组)和69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静脉全血白细胞提取DNA,应用PCR,HhaI酶切,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出其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CHD组及对照组均检出4种基因型,分别是E  相似文献   
305.
内皮素-1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内皮素-1(ET-1)在肝脏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1生理盐水组和ET-1抗体组、观察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血浆ET-1、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本酸(HA)、以及肝组织中ET-1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在缺血再灌注组选择第1、3、6、12和24h时相点观察ET-1的变化规律。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肝组织中MDA显著升高,而ET-1抗体组血浆ET-1、HA、ALT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同时,肝组织的瘀血程度和损伤程度显著改善。结论ET-1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与肝脏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06.
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症的最好方法。我们应用经皮穿刺多电极射频热损疗法(per-cutaneous multiprob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6例,男1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42岁,均为 B 超体检发现,病程2~6年,定期检查见病灶皆有不同程度增大趋势,2  相似文献   
307.
山莨菪碱对再灌注后肝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一般都伴随着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的损伤,这是肝脏和创伤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休克、感染等[1-4].  相似文献   
308.
葛钧  岳圆  李昊  崔彦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34):118-12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系统,也会累及消化系统,甚至累及全身多系统器官。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在消化系统中的共表达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直接侵入提供可能。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影响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探讨其表现特点、作用机制及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