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崔国义  王莉 《中原医刊》1997,24(2):32-33
上睑缺损修复术式探讨崔国义,王莉,王超峰周口地区眼科医院,河南省职工医学院上睑肿瘤切除、外伤或先天发育畸形等造成的上脸全层缺损,是限部整形的难点。1988年以来,我们根据缺损的部位和范围分别应用下脸板结膜瓣法、Jrdan法和Cutler-Beard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外展过强型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退 ;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退 ,单眼内直肌缩短 ;对伴下斜肌或上斜肌亢进者行部分切除或鞘内断腱 ;对伴DVD者 ,外斜矫正术后 3个月再次矫正 ;若垂直斜度≥ 2 0 △ 伴下斜肌亢进者 ,可同时行下斜肌转位手术。结果 随访 1 4例 ,时间平均 2 5年。眼位正位、眼球运动正常者 9例 ;残存外斜者 4例 ,外斜度 1 5 △ ~ 3 0 △ ,再次行手术矫正 ;DVD 1例未再手术。 6例有同时视 ,其中 2例有融合知觉 ,1例有 60 0″立体视。结论 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为 :发病早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即有 ;可为基本型、辐辏不足型或分开过强型 ;可伴下斜肌或上斜肌功能亢进、DVD ;多数病例外斜程度≥ 3 0 △ ;除有先天性近视、远视及弱视外 ,视力较好 ;双眼视觉的建立和完善较差。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外斜视的最佳方法 ,手术时机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3.
作者应用直肌悬吊后徙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34例,其结果:双侧内直肌悬吊后徒每mm平均矫正斜度4.13△±0.32△,双侧外直肌悬吊后徒每mm平均矫正斜度3.93A±0.56;双侧内直肌悬吊加单侧外直肌截除每mm平均矫正斜度4.81△±0.26△,双侧外直肌悬吊加单侧内直肌截除每mm平均矫正斜度3.94△±0.47△。34例中眼位矫正31例占91.2%,与传统后徙术37例眼位矫正29例(占78.4%)进行比较,P>0.05,差别无显著性。经初步实践我们认为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无巩膜穿孔危险、适应症广、手术成功率高等特点,可以替代传统后徙术。  相似文献   
24.
Francois综合径又称先天性白内障鸟脸畸形综合征,系Aufty氏1893年首先发现,Francois氏1958年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国内张方华1981年报告18例,并作了较详尽的分析。我院自1983年以来遇到2例,报告如下: 例1 孙××男9岁河南杞县人自动双眼视物不佳,1岁时发现双瞳孔变白。6年前右眼曾在当地行白内障针吸术。1983年5月3日来院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未胎,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联姻。全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比分析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期间我院眼科行LASIK近视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100眼,本研究全部选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眼部检查,行LASIK术,术中A组根据波前像差仪检查资料进行个体化切削角膜基质,B组根据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数据完成个体化切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UCVA、BCVA及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术后6mo屈光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对比敏感度(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各视标CS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除了明亮无眩光状态下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A组在明亮眩光、昏暗有和无眩光状态下CS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均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视力,但前者在改善视觉质量方面优势更突出。  相似文献   

26.
赵××,男,34岁。因左眼被拳击伤2天就诊。左眼视力0.06,眼睑皮下淤血,角膜轻度浑浊,前房积血3mm,瞳孔5mm,光反应迟钝。侧照可见晶体10点处赤道部附近有3×5mm束状积血斑,位于后囊皮质内。一月后随访,晶体内血斑略吸收,其他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特征,为白内障手术愈后视功能预测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周口爱尔眼科医院住院的109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将其中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组作为观察组(53例、73眼),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作为对照组(56例、74眼)。应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照相,计算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NUM)、平均面积(AVG)、平均密度(CD)、变异系数(CV)、最大内皮细胞面积(Max)、最小内皮细胞面积(Min)和六角形细胞比率(6A),取平均值。结果观察组NUM、CD及6A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AVG和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Max水平大于对照组,Min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NUM较少,CD较低,AVG、CV较大,6A比率较小,这些形态上的变化使得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储备功能较差,影响愈后效果。合理选择内眼手术方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8.
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复视及代偿头位;手术减弱患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或行下斜肌转位于下直附着点前1mm,或将内外直肌部分肌束移植到下直肌附着处.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30△;眼球外下转和内下转明显受限,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手术治疗13例中,一次术后眼位矫正9例,3例经第2次手术获得正位,1例未再手术.结论根据眼位、眼球运动和同视机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手术应以患眼为主,若手术量不足时可考虑行健眼的下转肌减弱术.  相似文献   
29.
儿童多瞬症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莉  崔国义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7):102-103
儿童频繁眨眼,每分钟可达15次以上,不伴有面肌痉挛和其他全身症状,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症状,无神经系统疾病,称为儿童多瞬症或儿童异常瞬目症,若合并眼部器质性病变或神经系统疾病者则称为儿童瞬目综合征。是小儿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迄今对本征的发病原因及治疗尚无统一认识。我们将近3年来有详细记录的394例多瞬症患儿,对其病因与治疗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1年1月~2005年1月儿童多瞬症394例,男213例,女181例;年龄2~14岁,其中2~8岁者276例,9~14岁者118例;眨眼持续时间最短5天,最长12年。主诉症状:眼痒,眼干不适,眼疼,看书…  相似文献   
30.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上较少见,同时伴瞳孔缩小者文献中未见报道,我院于1988年10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吴某,男,18岁,学生,出生后即发现右眼不能睁开伴有外斜视。第三胎,足月顺产,无特殊病史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