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3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1.
目的 探索改良前列腺尖部分离技术,保留完整尿道及周围结构对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即刻尿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连续10例改良的前列腺尖部分离技术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病例,收集围手术期资料,评估手术并发症及早期即刻尿控。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8±9)岁,中位东部肿瘤协作组织(Eastern Cooperation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为1分,中位最高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为15.05(7.05,31.00)ng/mL,临床分期cT2 8例、cT3 1例、cT4 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23±26)min,平均出血量约(63±28)mL。中位尿管留置时间为5(5,7)d,术后1周内拔除尿管后24 h内尿控完全恢复的患者9例。术后Clavien I级1例,90 d内无其他更高级并发症。患者病理分期pT2a 2例、pT2c 5例、pT3b 1例、pT4 2例,Gleason评分3+3 2例、4+3 5例、4+5/5+4 3例。本组10例患者尖部均有肿瘤,4例患者切缘阳性。结论 改良前列腺尖部分离技术保留尿道周围结构能够明显改善即刻尿控,然而可能会增加尖部肿瘤的切缘阳性率,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并通过更大样本及更长的随访证实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以2015年5月至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封堵术前,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cTCD)发泡试验证实有右向左分流(right-left shunt, RLS)以及经食管超声证实存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或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封堵术后复查cTCD发泡试验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效果,完全封堵及合并症情况,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4)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 PFO患者8例,ASD患者2例。所有患者术前cTCD发泡试验均证实为大量RLS。PFO直径1.1~2.0 mm,平均(1.7±0.3)mm。ASD直径分别为4.5 mm和3.4 mm。手术成功率100%。8例PFO患者使用的封堵器型号均为18/25 mm,2例ASD封堵器的型号分别为12 mm和10 mm。封堵术后仅1例PFO患者在cTCD发泡试验中有中等量残余分流,完全封堵率90%。术后1、3、6个月随访,未见封堵器移位及表面血栓形成,未见脑缺血事件复发。结论 经导管PFO/ASD封堵术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减少右向左分流,但需注意封堵术后中远期残余右向左分流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在从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强调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有着多元化概念的健康人文显得力不能及,大健康人文应需而生。大健康人文分为个体健康人文、家庭健康人文、社区健康人文、城市健康人文、国家健康人文和全球健康人文六个层级。从个人、家庭、社区到城市、国家、全球,健康内涵不断扩大、加深的过程,反映了健康文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腹腔感染对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腹腔感染对兔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20只成熟期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动物行盲肠结扎加穿孔(CLP),对照组行盲肠探查术。两组动物均作颈内静脉置管术,输液维持,观察1周。动态观察直肠温度、动脉血气、血清生化和尿中3-甲基组氨酸排出量,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在动物死亡或处死时抽血作细菌培养,取心、肺、肝、肾、小肠和脾等主要器官作光镜病理检查。 结果感染组动物在CLP后直肠温度升高,血气分析异常(PaO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结直肠癌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现象  推测可能与西方高脂饮食流行肥胖运动缺乏等因素相关。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高脂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  具体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下降  以及拟杆菌属菌丰度降低和厚壁菌门细菌的富集  同时还可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产生大量次级胆汁酸脂肪酸和硫化物衍生物等。其中  过量的次级胆汁酸具有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次级胆汁酸可引起肠道上皮细胞DNA损伤  加剧炎症反应  同时还可促进肠道类干性样细胞‐Lgr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34-138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现象,推测可能与西方高脂饮食流行、肥胖、运动缺 乏等因素相关。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高脂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具体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多样 性的下降,以及拟杆菌属菌丰度降低和厚壁菌门细菌的富集,同时还可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生重要影响,产生大量次级胆汁酸、 脂肪酸和硫化物衍生物等。其中,过量的次级胆汁酸具有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次级胆汁酸可引起肠道上皮细胞 DNA损伤,加剧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促进肠道类干性样细胞‐Lgr5(+)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围绕 高脂饮食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膳食脂肪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膳食脂肪对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以及结直肠癌的饮食预 防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免疫检查点阻断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性技术。利用单克隆抗体抑制机体靶向的负调控信号  激活下游免疫反应  能够产生由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然而这种疗法只能令少数患者受益  因此研究并开发提高免疫疗效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被认为对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成功有重要的贡献。研究表明  肠道菌群的存在组成和多样性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和小鼠的肿瘤治疗效果  并且免疫应答效率能通过粪菌移植或有益菌干预而改善。肠道的特征菌群与宿主肿瘤微环境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和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菌群‐免疫之间的调控机制很大程度上是由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或次级胆汁酸等物质通过配体‐受体的关系调控宿主基因表达  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及活性。另外  肠道细菌还可能通过易位定植于肿瘤组织进而刺激免疫反应。基于这些菌群与免疫关系的研究  可确信通过避免使用抗生素粪菌移植和益生菌干预的方法  改善或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  是优化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有效途径。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11-117
免疫检查点阻断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性技术。利用单克隆抗体抑制机体靶向的负调控信号,激活下游免疫反 应,能够产生由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然而这种疗法只能令少数患者受益,因此研究并开发提高免疫疗 效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被认为对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成功有重要的贡献。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存在、组成 和多样性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和小鼠的肿瘤治疗效果,并且免疫应答效率能通过粪菌移植或有益菌干预而改善。肠道的特征菌群 与宿主肿瘤微环境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和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菌群‐免疫之间的调控机制很 大程度上是由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或次级胆汁酸等物质通过配体‐受体的关系调控宿主基因表达,调节免疫细胞分 化及活性。另外,肠道细菌还可能通过易位定植于肿瘤组织进而刺激免疫反应。基于这些菌群与免疫关系的研究,可确信通过 避免使用抗生素、粪菌移植和益生菌干预的方法,改善或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是优化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