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躯干、颜面、四肢泛发丘疹,伴轻度瘙痒12年.1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腋下出现粟粒大小皮色或淡竭色丘疹,皮疹逐渐增多,蔓延至躯干、四肢、颈部和颜面部.外院行激光治疗(具体不详)无效,皮疹继续增多.既往体健,月经正常,已婚未孕,无避孕药服用史,家族无类似病史者.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人工诱导的耐头孢曲松淋球菌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 在成功诱导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对头孢曲松耐药的基础上,分别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进行诱导后耐药株对诱导前敏感株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差异基因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取192个差异基因作为探针点样于基因芯片,用分别标记Cy3、Cy5的敏感株、耐药株基因组DNA的RsaI酶切片段同时与芯片杂交,根据芯片扫描图选取差异荧光探针对应的基因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 分别构建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的诱导后耐药株DNA特异性的消减文库,并分别获得高分辨的基因芯片扫描图,发现两组菌株间有共同的耐药相关基因mtrR、mtrC、gyrB、rpsJ、PJD1。 结论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与mtrR、mtrC、gyrB、rpsJ等基因有关,很可能通过外排泵活性增强的途径介导耐药。伴随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产生耐药的同时,可能引起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即多重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3.
荧光多重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HSV感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荧光多重PCR和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测定在生殖器疱疹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评价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以细胞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对照,分别用荧光多重PCR和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法对121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的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以培养法作标准,并通过结果的差异性分析,荧光多重PCR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89%;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测定则分别为77.68%和77.78%,荧光多重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高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测(P<0.05),但前不能检测出无皮损患HSV的DNA,而后可检测出无皮损患中的HSV抗体。结论:荧光多重PCR和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检测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单独用PCR和其它病毒分离的方法和单独使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方法来诊断生殖器疱疹都是不完整的,均可造成漏诊。临床上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对早期、准确、快速地诊断生殖器疱疹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药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5年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送检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的致病菌的菌种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检标本共366例,分离出404株致病菌,共18种。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42%),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4.81%)、溶血葡萄球菌(10.37%)、铜绿假单胞菌(5.98%)及粪肠球菌(3.33%),其他的菌种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微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等;5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菌种构成基本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烷、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唑啉敏感性高;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高。结论: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种构成稳定,以G+球菌为主。在感染早期临床上可考虑选用的一线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考虑选用的二线抗菌药物有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商品化试剂盒对8 375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8375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2858例,阳性率34.13%,其中UU阳性患者2 358例(28.16%),MH阳性患者107例(1.28%),UU和MH混合感染患者393例(4.69%);女性患者支原体阳性率为44.63%,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的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感染者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69.42%,其次是左氧氟沙星为38.35%;MH感染者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6.37%,其次是克拉霉素为80,67%;UU与MH混合感染者对克拉霉索的耐药率最高为87.54%,其次是罗红霉素为86.02%.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状况日益严峻,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定期监测支原体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广东新生儿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及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166例广东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定群随访.按母亲是否为HBsAg阳性,将观察对象分为HBsAg阳性组31例及HBsAg阴性组135例、比较两组抗HBs的产生情况及副作用.[结果]①幼儿1岁时,总应答率为90.4%(150/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5例(80.6%)和125例(92.6%),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为0.33(0.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幼儿3岁时,总应答率为92.2%(153/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6例(83.9%)和127例(94.1%),OR=0.33(0.1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1岁时产生应答的155例新生儿中,在3岁时均无抗HBs阴转现象.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无反应儿在补种疫苗后的应答率分别为25%(1/4)和20%(2/10).④疫苗接种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近期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多点接种真菌培养法在甲真菌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多点接种真菌培养法在实验室诊断甲真菌病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多点接种真菌培养法和传统的点植培养法对两组甲真菌病患者的甲屑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甲真菌病致病真菌的构成比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培养阳性率分别为为53.04%和37.50%(P=0.029)。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试验组皮肤癣菌49.21%,酵母菌36.51%,霉菌14.29%;对照组则分别为76.92%,20.51%和2.82%(P=0.001)。试验组共检出2例混合感染,对照组则无。结论多点接种法真菌培养可以提高对甲真菌病的病原菌的检出率,尤其是对非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发现甲真菌病的混合感染,但对非皮肤癣菌致病性的判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耐伊曲康唑申克孢子丝菌的超微结构特征,为申克孢子丝菌的临床鉴定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玻片法培养申克孢子丝菌,处理后在电镜下观察、拍照及测量.结果 孢子丝菌标本图像清晰立体,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通常为孤立、直立生长,圆锥顶端相对,沿着菌丝轴增殖扩散,形成群集的细齿状的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链较长,可弯曲.分生孢子为卵形,细长,约2.0 μm×3.5 μm大小,透明,表面不光滑,有不规则凹陷.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为申克孢子丝菌临床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电离子治疗汗管瘤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对126例汗管瘤患者采用高频电离子治疗。结果:126例患者经一次治疗痊愈113例(89.68%),13例二次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良好的护理措施能保证和提高高频电离子治疗汗管瘤的痊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女性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不同生物群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院性病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Uu临床标本.并登记就诊者的相关症状,以多条带抗原(MB-Ag)基因为靶位设计分群引物进行Uu生物分群检测.结果 共收集132株Uu,其中Parvo生物群占74.24%,T960生物群占25.76%.未检测到Uu混合感染的标本.86例就诊者存在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Parvo生物群59例,T960生物群27例,T960生物群感染者更偏向于具有临床症状或体征者(P<0.05).结论 Parvo生物群是女性下生殖道感染Uu中的优势菌群T960生物群更容易引起临床相关症状或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