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低周波治疗颈臂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周波在临床上有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使病变部位组织温度上升,血管扩张,组织代谢增快而达到解痉、止痛消炎的目的。低频脉冲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电刺激可提高神经肌肉紧张度,促使肌肉产生良好的收缩,同时电刺激可反馈传导至大脑皮质,在大脑皮质产生干扰,电刺激也可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增强代谢,清除致痛物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腹壁外侵袭性纤维瘤的治疗,重点为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4例腹壁外侵袭性纤维瘤,经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结果:全组34例腹壁外侵袭性纤维瘤,局部姑息性切除复发率63.6%,广泛切除复发率20%,根治切除无复发。结论:腹壁外侵袭性纤维瘤复发率高,广泛或根治切除并保持切缘阴性,是减少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3.
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脱位之一,传统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在对其损伤机制及分类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几年来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治疗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新型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MBG)充填骨质疏松区域骨缺损对周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探讨MBG局部充填在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20只成年新西兰兔用高分子石膏管型固定左后肢6周,在股骨髁制造直径为5 mm的包裹性骨缺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MBG组(n=10)和对照组(n=10);MBG组充填MBG材料,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继续用石膏固定左后肢4周后拆除石膏。在石膏固定后即刻(T0)、2周(T1)、4周(T2)、6周(T3)以及骨缺损术后即刻(T4)、2周(T5)、4周(T6)、6周(T7)、8周(T8)、10周(T9)和12周(T10)时,用定点法监测双后肢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特定区域的BMD值,在T4、T7和T10时进行X线摄片,比较各组间各部位的BMD值。结果:(1)左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BMD值在T3时较T0时分别下降0.080 g/cm2(占T0时BMD值的21.3%,P0.01)和0.075 g/cm2(占T0时BMD值的20.7%,P0.01),证实新西兰兔左膝废用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成功;(2)骨缺损术后定点法BMD值监测(T4~T10)发现,MBG组和对照组在T4~T6时BMD值呈进行性下降,在T6~T10时BMD值呈进行性上升。MBG组左股骨髁BMD值在T4、T6、T8、T10时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左胫骨平台BM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X线片显示,T7和T10时MBG组较对照组骨缺损处骨量更多,骨质更致密,股骨髁塌陷变形不明显。结论:用MBG充填骨质疏松区域骨缺损能诱导周围骨组织新骨形成,能有效增加BMD,提高骨强度,这对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急诊手术治疗成人开放性胫腓骨骨干骨折的内固定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手术治疗的39例胫腓骨骨干骨折,均为Ⅱ度开放性骨折.胫骨带锁髓内钉组20例,钢板螺钉组19例.结果 随访1.5~3年,髓内钉组伤口均一期愈合,钢板螺钉组伤口发生坏死、感染3例.结论 彻底清创是防止伤口感染的关键,Ⅱ度开放性胫...  相似文献   
46.
背景:应用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可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但目前对于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解剖位置的确定仍无精确的标准。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和腰椎MRI影像的观察测量,熟悉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局部结构特点,确定腰椎不同节段椎旁肌间隙的具体位置,为此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采用10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寻找并钝性分离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测量L2和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采用400例患者腰椎MRI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测量L2/L3-L5/S1各椎间盘水平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0具尸体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表面均未见重要血管、神经分布,间隙底部可见上关节突及横突根部,L2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2.3±0.3)cm,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3.4±0.6)cm。400例患者腰椎MRI影像资料中,L2/L3-L5/S1椎间盘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依次为(19.71±1.93)mm、(23.49±2.49)mm、(27.49±2.84)mm和(31.36±3.15)mm,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实验为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在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之前常规进行MRI测量,减少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47.
小斜角肌神经面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斜角肌神经面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侧成人尸体的小斜角肌特别是小斜角肌神经面的形态进行了大体观察,结果:小斜角肌的出现率为84.4%。其神经面(小斜角肌和臂丛下干接触的界面)可以分为6种类型:Ⅰ型全部为腱性者最多占37%,Ⅱ型其中央为腱性,两端为肌性;Ⅲ型的下1/2为腱性,上1/2为肌性;Ⅳ型的内侧1/2为腱性,外侧1/2为肌性;V型的外侧为腱性,内侧为肌性;VI型全部为肌性,结论:腱性或部分腱性的小斜角肌神经面是臂丛神经受压的因素之一,神经面不同形态的腱性结构,在手术视野内常易被误认为是异常的束带。  相似文献   
48.
低周波在临床上有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使病变部位组织温度上升,血管扩张,组织代谢增快而达到解痉、止痛消炎的目的。低频脉冲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电刺激可提高神经肌肉紧张度,促使肌肉产生良好的收缩,同时电刺激可反馈传导至大脑皮质,在大脑皮质产生干扰,电刺激也可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增强代谢,清除致痛物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从兔髂嵴捕骨髓培养制备兔BMSCs,将第5代BMSCs种植于多孔XDCB,并进行成骨诱导2周制备组织工程骨,手术中分离兔桡动、静脉血管束.动物模型为制备24只兔舣侧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1.5 cm共48侧,分4组修复(n=12),A组为空白未治疗组,B组为单纯材料+血管束植入组(XDCB+VB),C组为组织工程骨组(XDCB+BMSCs),D组为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组(XDCB+BMSCs+VB),符组交叉配对.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X线片、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组骨缺损修复效能(术后12周新骨面积比2.02%±0.16%)及血管化情况(术后12周血管面积比6.89%±0.32%)优于C组(1.50%±0.28%和3.17%±0.19%),而C组又优于B组(1.59%±0.19%和6.52%±0.23%),A组骨缺损未修复,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0.
背景:应用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可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但目前对于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解剖位置的确定仍无精确的标准。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和腰椎MRI影像的观察测量,熟悉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局部结构特点,确定腰椎不同节段椎旁肌间隙的具体位置,为此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采用10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寻找并钝性分离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测量L2和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采用400例患者腰椎MRI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测量L2/L3-L5/S1各椎间盘水平双侧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0具尸体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表面均未见重要血管、神经分布,间隙底部可见上关节突及横突根部,L2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2.3±0.3) cm,L4棘突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距后正中线距离为(3.4±0.6) cm。400例患者腰椎MRI影像资料中,L2/L3-L5/S1椎间盘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依次为(19.71±1.93) mm、(23.49±2.49) mm、(27.49±2.84) mm和(31.36±3.15) mm,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实验为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在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之前常规进行MRI测量,减少医源性损伤。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