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SLCmRNA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发现325个淋巴结转移的标本,SLCmRNA测定均明显减弱,而SLC还发现14例(40%)胃癌可能有63个淋巴结(12%)存在隐匿性转移(SLCmRNA表达减弱,但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证实淋巴结转移),低分化腺癌微转移发生率高于高分化腺癌。结论将淋巴结的SLCmRNA与细胞角蛋白特殊免疫染色以及常规组织学检查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胃癌病人的预后和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32.
我院于 2 0 0 0年 8月 8日成功的施行了 1例同种原位肝移植 ,已存活并正常生活 10个月 ,报告如下。受者 ,女性 ,38岁。因胆汁性肝硬化 18年 ,肝硬化失代偿 ,于 2 0 0 0年 6月6日入院。入院时肝功能Child分类C级 ,B超提示肝脏明显萎缩 ,移植前 1d发生消化道大出血 ,濒临死亡。患者为A型血 ,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均阴性。供者为男性脑死亡者 ,30岁 ,A型血。切取供肝手术历时 5 0min ,热缺血时间 4min 45s。受者在切除病肝前 ,先于门静脉远端和左股静脉近端分别置管 ,通过Y型接头 ,借助离心泵将静脉血转流至左腋静脉。上腹部人…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研究地塞米松对SAP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Aho法制备SAP大鼠模型,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假手术组各45只。术后3、6、12h观察各组存活率、胰腺病理变化、Bax、Bcl-2表达,凋亡细胞种类及凋亡指数。结果 模型组、治疗组存活率无差异(P〈0.05);治疗组胰腺病理改变较模型组轻;治疗组Bax各时点阳性率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12h胰头部Bcl-2高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6h凋亡指数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地塞米松治疗SAP可能与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诱导的胰腺细胞凋亡有关;组织微阵列技术在胰腺炎病理检测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致鼠小肠移植中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及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参治疗低、中、高3个剂量组,通过夹闭SAM模拟大鼠小肠移植中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ELISA法检测再灌注2h后各组肠组织与血浆中TNF-α、IL-1β和IL-8的含量及肠黏膜损伤程度.结果 模型组血浆及肠组织中TNF-α、IL1β、IL-8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肠黏膜损害明显(P<0.01);治疗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1),且随丹参剂量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肠黏膜损害减轻(P<0.01).结论 丹参对小肠移植中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急性炎症反应的调控及组织修复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P模型组、MSC移植组、MS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联合组.SAP大鼠注射EDU标记的MSC和G-CSF治疗SAP引起的急性重度胰腺损伤.通过检测MSC向内皮细胞、胰腺细胞分化的转化率,研究MSC对胰腺损伤的再生和修复作用;通过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中的IL-6、IL-10的浓度以及淀粉酶的含量,研究MSC对SAP炎症介质的影响及急性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结果 MSC、MSC+ G-CSF组相对于SAP组血清淀粉酶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炎性介质IL-6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淀粉酶一致,而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含量逐渐升高.流式结果显示有少量MSC转化为内皮细胞和胰腺细胞.结论 MSC不但能通过其在抗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急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达到控制SAP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MSC还可通过分化为胰腺细胞和内皮细胞修复受损胰腺.  相似文献   
36.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资料.诊断手段包括钡餐、胃镜、B超和CT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大部分辅以化疗.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和腹部肿块多见,手术切除率为90.5%.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综合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甲状腺癌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探讨归纳甲状腺癌的检查及诊疗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46例甲状腺癌的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108例,诊断甲状腺癌101例,阳性率为93.5%,行一侧腺叶 峡部切除35例,行患侧腺叶 峡部 对侧大部切除37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13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7,转移阳性率为32.5%.结论 甲状腺癌术前确诊率低,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确诊甲状腺癌的最佳方法.患叶 峡部或患叶 峡部 对侧大部切除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mRNA联合检测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 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年至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14例胃癌患者63个淋巴结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证实淋巴结转移,而SLCmRNA联合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染色以及常规组织学检查可更准确地发现淋巴结微转移灶,有利于判断胃癌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MSC移植治疗SAP大鼠的效果,探讨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干细胞治疗组(M组)和干细胞+G—CSF治疗组(MC组)。上述各组再随机分为6、24小时组,各治疗组分别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干细胞或干细胞+G—CSF进行治疗,于造模或剖腹探查术后6、24小时后分别采取血清、腹腔积液和肝、肺、胰和肾脏组织标本,记录大鼠的病死率,检测血清中肝、肾功能指标和淀粉酶的含量,测定腹腔积液量/体重比值,观察大鼠多脏器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评分。结果(1)6和24小时各组大鼠存活率的比较:SO组24小时点存活率明显大于SAP组和各个治疗组(P均〈0.05);D组24小时点存活率明显大于SAP组(P〈0.05),其余组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6小时点多项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D组胰腺评分、腹腔积液与体重比值、肝肾功能指标、淀粉酶含量明显大于SO组(P〈0.05或P〈0.01)。(3)24小时点D组大鼠的胰腺病理评分明显大于SO组(P〈0.05)。(4)M组及MC组大鼠的胰腺组织内均可见荧光染料清晰显影。结论地塞米松能明显降低SAP大鼠病死率,疗效优于M组及MC组。M组和MC组大鼠的存活率、胰腺病理评分,腹腔积液与体重比值和肝。肾功能指标,淀粉酶含量与SAP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MSC收集和培养过程复杂,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产生出治疗效果,而采用MSC治疗SAP需要一定的起效时间,假如冒然用于急、重症疾病的治疗缺乏现实意义和足够的理论支持。因此,我们认为MSC难以成为治疗SAP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EST术后发生急性坏疽性胆囊炎(AGC)的原因和外科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1月开展的1066例E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引起AGC可能的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EST术后并发AGC,发生率为1.5%,EST手术操作困难及胆道梗阻可能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主要诱发因素。1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急诊外科胆道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随访4~36个月,未再发现胆道感染、梗阻等症状。结论AGC发生可能是EST手术操作与胆道梗阻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外科手术是治疗AG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