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与c-myc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 收集原发系统性AL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72例,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ALCL肿瘤组织中ALK和c-myc基因结构与数目的变化。结果 72例ALCL中,ALK阳性者42例,40例存在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其中17例同时伴有ALK基因的多拷贝;ALK阴性的30例均未发现ALK基因的易位,但其中14例存在ALK基因的多拷贝。ALK基因多拷贝的发生率在ALK阳性与 阴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病例中,均未发现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其中24例存在c-myc基因的多拷贝。结论 大部分ALCL伴有ALK基因的异常(75.0 %)。以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最为多见(55.6 %),ALK基因多拷贝也是ALCL较为常见的遗传学改变(43.1 %)。前者只出现于ALK阳性ALCL中,后者既可出现在ALK阳性也可出现在ALK阴性的ALCL中。ALCL中不见或罕见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c-myc基因多拷贝的现象较为常见(33.3 %)。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BIOMED-2聚合酶链反应(PCR)在成熟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NH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成熟B-NHL组织标本72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7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35例为研究对象,并以反应性增生病变25例作为对照.提取以上组织的DNA,并以PCR来检测其完整性和可扩增性,选取质量合格的DNA.85.6%(83/97)的样品DNA长度>300 bp,其中60例成熟B-NHL和23例反应性增生可用于BIOMED-2 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kappa轻链(IgK)基因重排的克隆性.结果 利用BIOMED-2 PCR检测的60例成熟B-NHL中,57例存在Ig基因的克隆性重排,其检测敏感性为95%,23例反应性增生病例中未出现Ig基因的克隆性重排,其检测特异性为100%.结论 BIOMED-2 PCR适用于石蜡包埋组织.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成熟B-NHL诊断的辅助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从基因组水平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21例儿童BL病例进行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及EB病毒(EBV)感染的检测;采用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对21例BL患儿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获得或缺失进行检测,分析aCGH检测结果与BL患儿的E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90.5 %(19/21)的BL患儿存在染色体水平的改变,并且染色体的获得多于缺失。其中超过40 %的病例存在小片段DNA的获得,部位为3q21.1、5p13.2、19q13.32、12q23.1、14q32.33、6q27、20p13、20p11.21。42.9 %(9/21)的患儿存在14q24.2大片段DNA的获得,42.9 %(9/21)的患儿存在14q32.33大片段DNA缺失。EBV(+)和EBV(-)两组染色体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患儿中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分子遗传学变化,EBV(+)和EBV(-)BL之间染色体片段的改变无差异。大部分BL病例存在14q大片段的DNA缺失与获得,其可能与BL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和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3年lO月至2008年10月活检及会诊中83例ALC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系统性ALCL 74例,其中有8例未做ALK检测.通过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2、CD3、颗粒酶B/T细胞内抗原(TIA)-1的情况,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病毒小m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结果 ALK~+ALCL 48例,ALK-ALCL 18例.ALK~+ALCL发病年龄明显较ALK~-ALCL年轻,中位年龄分别为18和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比ALK~-ALCL患者更多伴有发热症状(33∶4),常常是高热,并且总体存活率(80%∶71%)和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12.5个月)更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更多原发于结内(81%∶56%).ALK~+ALCL和ALK~-ALCL在形态学上差异不明显,多数病例呈弥漫生长,少数表现为结节状生长;66例ALCL中均可以见到标志性细胞,8例有灶状坏死,偶见黏液基质.ALK~+ALCL主要亚型是普通型(35例),其次是淋巴组织细胞型(8例),小淋巴细胞型(3例)和肉瘤型(2例)少见;ALK~-ALCL绝大多数是普通型(17例),仅1例是淋巴组织细胞型.ALK~+ALCL总是同时表达ALK、CD30和EMA;ALK~+ALCL的EMA表达率更高(100%:72%,P<0.05),ALK~+ALCL的T细胞标记(如CD2/CD3、CD43/CD45RO)的表达率较低,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率较高(P>0.05).ALCL未检测到EB病毒感染.FISH结果显示4例ALK~+ALCL中1例ALK基因正常,1例基因断裂伴多拷贝,2例仅有断裂;1例ALK~+ALCL中ALK基因正常.结论 ALK~+ALCL与ALK~-ALCL在形态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些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6.
乳腺腺病及乳腺癌的核形态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图像分析手段,对乳腺癌、乳腺腺病和正常乳腺组织进行了7项核形态参数测定。除形状因子外,其余6项均显示正常乳腺与Ⅰ级腺病间无差异(P>0.05)。Ⅰ、Ⅱ级腺病及乳癌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经逐步判别分析对7项核形态参数进行综合评定,选出三项较优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Ⅱ级腺病及乳癌的判定回代符合率分别为93.55%和87.8%。结果表明:利用图像分析,结合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有可能对具有癌变可能的Ⅱ级腺病及癌的判定,提供客观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47.
流感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数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受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方法:采用May-Grünwald-Giemsa染色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流感患者的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数量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流感患者外周血LGL百分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受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LGL数目增高,有助于病毒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48.
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散发性Burkitt 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20例散发性BL病例进行了光镜、免疫组化、EB病毒(EBV)原位杂交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例散发性BL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14岁,中位年龄9岁。光镜下部分典型的BL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增生浸润,见较明显的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形成的"星天现象"。部分病例形态学需鉴别其他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CD20和CD10,不同程度地表达CD79a、bcl-6、MUM-1等,大于95 %的瘤细胞Ki-67阳性;EBV原位杂交显示EBER 1/2 阴性;间期FISH有c-myc基因异常。结论 散发性BL属高度侵袭性淋巴瘤,需要与多种其他肿瘤鉴别,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针对性地进行高强度治疗。基于分子水平及蛋白水平多项标志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并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蛋白表达及ALK基因异常情况,探讨两者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及北京儿童医院28例确诊S-ALCL的病例,重新进行常规形态观察,复习及补充必要免疫组化标记以核实诊断.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ing,IHC).应用ALK-1单克隆抗体检测ALK融合蛋白表达,应用位点特异性间期荧光原位杂交(locus specific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LSI-FISH)方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肿瘤细胞ALk基因断裂及其他异常情况.收集临床资料,随访.结果:8例S-ALCL病例IHC检测ALK-1蛋白阳性19例,阴性9例.用LSI-FISH法检测到ALK基因断裂14例,其余14例无ALK基因断裂的病例中,5例呈2个拷贝,9例呈多个拷贝.全部病例中有完整随访的共22例,随访截止时16例生存,6例死亡,生存期0.5~36.0个月,平均生存期12.8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73.9%.ALk基因多个完整拷贝者1年累计生存率仅47.6%,预后相对较差.结论:-ALcL病例肿瘤细胞有ALK-1融合蛋白表达,在S-ALCL诊断中高度特异.S-ALCL病例ALK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复杂,ALK-l融合蛋白表达与ALK基因断裂不完全吻合.S-ALCL中ALK基因异常的不同类型间预后可能有差异.ALK基因呈多个完整拷贝病例的预后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SP1在乳腺腺病及乳腺癌组织中的分布。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乳腺腺病及乳腺癌组织进行了SP1的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P1阳性表达率为36.59%,Ⅱ级腺病为6.45%,I级腺病无阳性表达。结论:乳腺腺病及乳腺癌间SP1分布的显著性差异,表明SP1测定对于乳癌的判定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