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0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102.
103.
新生儿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高血压是儿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关于其定义,比较经典并获得普遍认同的是美国儿科学会1987年提出的观点:即把在新生儿期3个不同时间测得的高于同年龄同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的第95百分位者称为新生儿高血压;把收缩压/舒张压在第90百分位以下者定义为正常血压;把介于第90~95百分位之间的血压称为临界高血压.另有作者把新生儿收缩压/舒张压大于90/60mmHg(足月儿),或大于80/50 mmHg(早产儿)或平均动脉压持续高于于70 mmHg(1)定义为高血压界限,虽然不够精确,但很实用.在临床实践中为方便起见有时只提及收缩压.近年来又有作者建议在定义新生儿高血压时应把身高的因素考虑在内(2,3).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状况,并提出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医院治疗,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中心静脉以及外周静脉血液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36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4株,占69.39%,革兰阴性菌15株,占30.6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主要革兰阳性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未检出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对青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株数分别为14株和12株;对四环素及环丙沙星耐药表皮葡萄球菌检出株数分别为10株和9株;8株大肠埃希菌均未检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全部耐药。结论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临床治疗时,及时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治疗,并加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的实施,从而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5.
儿童风湿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儿童风湿病的概念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的一组疾病,其发病率特别是炎症性风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美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率从1979年前的1.51/10万人增加到1992年的5.56/10万人,而美国亚洲裔人群中更是高达97/10万人,我国上海成人的资料SLE的发病率为70/10万人.大多数风湿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 对2例临床疑似Schimke免疫-骨发育不良(Schimke immuno-osseous dysplasia,SIOD)患儿进行SMARCAL1基因分析,寻找致病突变,进而了解中国人SMARCAL1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基因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2008-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例临床表现为脊柱骨骺发育不良、身材矮小不对称,进行性加重的肾病综合征,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疑似SIOD患儿,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取患儿及其父母新鲜抗凝外周血,常规提取DNA,设计引物后对SMARCAL1全部16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处进行PCR扩增,经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纯化,测序.并对发现的错义变异进行SIFT软件验证以及50名正常人测序验证.结果 (1)2例患儿共检测到4种基因变异:两种错义变异:c.1129G>C,p.Glu377Gln及c.1933C>T,p.Arg645Cys.两种剪切突变:c.1334 +1G>A及c.2142-1 G>A.(2)c.1129G>C,p.Glu377Gln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检验50名正常人中,15名携带此变异,证实其为单核苷酸多态性,而非致病突变.(3)c.1334+ 1G >A及c.2142-1 G>A为本研究发现的两种新突变.结论 (1)通过SMARCAL1基因分析,共检测到3种致病突变,发现新突变2种.(2)错义变异c.1129G>C,p.Glu377Gln至少在中国人种中为单核苷酸多态性,而非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评价碘海醇清除率评估慢性肾脏病儿童肾小球滤过率的准确性,评估单次采血法和干血滤纸片法在碘海醇清除率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慢性肾脏病儿童45例,同时进行锝99m-二乙烯三胺五乙酸(99mTc-DTPA)血浆清除率与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评价两种方法测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碘海醇单次取血法及干血滤纸片法与碘海醇双次采血法的一致性。结果 45例患儿均完成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其中36例患儿同时完成99mTcDTPA血浆清除率测定,13例患儿完成干血滤纸片碘海醇清除率测定。碘海醇血浆清除率与99mTc-DTPA血浆清除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0.941,P<0.01),两者结果的差值较小,为(6.53±11.6)ml/(min·1.73 m2)。碘海醇单次取血法和干血滤纸片法测定的清除率与碘海醇双次取血血浆清除率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58,r=0.950),差值分别为(4.26±9.06)ml/(min·1.73 m2)和(0.48±10.89)ml/(min·1.73 m2)。结论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评估慢性肾脏病儿童肾功能的方法,单次取血法与干血滤纸片法使碘海醇清除率测定更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运用cochrane评价系统的方法评价当前国内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CBM(1978-01/2008-10)、CNKI(1979-01/2008-10)、VIP(1989-01/2008-10)3个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 资料选择:纳入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文献来源为随机对照和半随机对照。采用随机方法-选择性偏倚评估、隐蔽分组-选择性偏倚评估、盲法-实施偏倚与测量偏倚、剔除、失访、退出损耗性偏倚评价。 结局评价指标:①腹针与常规针灸相比较其有效率。②电针加絮刺火罐与常规针灸相比较其有效率。③腹针与牵引相比较其有效率。④颈椎牵引、电针结合穴位注射与牵引结合推拿比较其有效率。⑤牵引、电针、推拿、TDP结合导引与牵引、理疗、TDP结合运动疗法相比较其有效率。⑥电针结合醋离子导入与单纯电针相比较有效率。⑦仰针灸结合龙氏手法与单纯针灸相比较其有效率。⑧不良反应。 结果:选择其中7篇(1 416例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文章。所有研究均有选择性偏倚、实施测量性偏倚、损耗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质量等级均为“C”级。且只有1个研究证明实验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研究1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常规针灸疗法。研究2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电针加絮刺火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常规针灸疗法。研究3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腹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优于牵引疗法。研究4表明,颈椎牵引、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牵引结合推拿疗法。研究5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牵引、电针、推拿、TDP结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牵引、理疗、TDP结合运动疗法。研究6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电针结合醋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优于单纯电针疗法。研究7表明,无足够证据证明针灸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于单纯针灸疗法。7个研究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而终止试验。 结论:所纳入的7个研究中,由于目前针灸疗法的不统一,质量不高,诊断标准、随访时间、结果测量标准不一致,因此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学规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价豁痰祛瘀汤治疗耳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豁痰祛瘀汤治疗,对照组用耳聋左慈丸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意向性分析(ITT)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50.00%,方案数据分析(PP)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各为89.29%和48.28%,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一致。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治疗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豁痰祛瘀汤治疗耳鸣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