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采用PCR体外基因扩增技术研究10例活检淋巴结细胞IgH和TCRγ基因重排,并与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例病理诊断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者中,4例发生相应的IgH或TCR_γ基因克隆性重排,与免疫表型分析一致,另2例同时发生了IgH和TCR_γ基因双重重排。2例病理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者,免疫表型分析起源于B细胞,均检测到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证明系克隆性恶性B淋巴细胞增殖。表明用PCR检测IgH和TCR_γ基因重排,对恶性淋巴细胞增殖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分析,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再障 97 例( S A AⅠ 21 例, S A AⅡ 34 例, C A A 42 例)经抗 T 单抗治疗后有效 66 例(6804% )。治疗前 C D+4 / C D+8 比值异常者疗效优于本身正常者,治疗后 T 细胞亚群好转者疗效优于未好转者,治疗后 H L A D R 抗原表达降低者疗效相对高于未降低者,重症型疗效低于慢性型;治疗前病程越长疗效越差;重复治疗不仅安全而且有效,但疗效与初次治疗反应有关,初治无效者重复治疗效果也差;单抗治疗后多在 6 个月内起效,随随访时间的延长疗效略有下降,病毒所致再障疗效相对较差,性别和年龄与疗效无关,3 种治疗方案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本结果为合理选用抗 T 单抗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
以胎儿胸腺细胞免疫BALB/c小鼠,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产生了两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SMU13、SMU14。初步鉴定的结果表明,(1)SMU13、SMU14是抗早期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但与浆细胞也发生反应;(2)两株单抗的特性、反应谱与CD38抗原相似;(3)SMU13、SMU14在白血病免疫学分型中可以明确判断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具有结合补体的能力,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用CFU-GM半固体琼脂培养技术研究了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CD3单克隆抗体(McAb)对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CFU-GM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入16.7μg/mlATG或1:50抗CD3McAb,体外均可增加AA患者骨髓CFU-GM的集落数(P<0.05),两者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2.ATG和抗CD3McAb对AA患者干细胞缺乏型和免疫介导型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用此项技术对AA患者作药敏试验,并加测外周血CD8+、DR+细胞比值,可作为选择免疫抑制疗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45.
用PCR检测恶性B淋巴细胞增殖病基因重排王鲁群,张明珙,宋素芹,马晓星,迟翠芳(济南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济南250031)恶性淋巴细胞增殖病是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25例B细胞起源的恶性淋巴细胞增殖病免疫球蛋...  相似文献   
46.
观察了再生障碍性贫血(AA)165例的淋巴细胞比值,用APAAP法和ELISA法测定T138例的T细胞亚群、89例HIJA-DR抗原的表达及16例PBMNC培养上清的TNFα水平,用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SMU3和SMU8治疗了AA患者63例。结果表明,AA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HLA-DR抗原表达增高,TNFα分泌增加;用SMU3、SNU8单抗治疗AA的总有效率为79.3%,且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小、重复应用仍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外周血完整单个核白细胞及白血病完整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检测方法;检测了20例正常人及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CR水平。正常值是6878±1563位点/细胞,与血清总皮质醇浓度无关。T-ALL和B-ALL患者GCR>6000位点/细胞者对化疗有反应,近期预后好;GCR<6000位点/细胞者对化疗反应不同,但近期预后差。急非淋患者GCR水平与白血病类型无明显相关,GCR水平对高受体组的预测价值不大,对低受体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GCR在2000~6000位点/细胞者对化疗有反应,但预后差;<2000者对化疗无反应,预后亦差。作者首次在9例正常人及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中观察到有糖皮质激素低亲和力结合位点(GCSBL)。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CSBL的Kd为0.8224±0.241×10~(-6)mol/L,Ro值为3614.43±1233.33fmol/10~7细胞;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CSBL的Kd为1.067±0.496×10~(-6)mol/L,Ro为3488.94±2272.56fmol/10~7细胞,Scatchard作图呈一条明显上凹的曲线。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102例,对照1组50例,对照2组48例,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对照1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肌肉注射,对照2组采用生理盐水足三里穴位封闭。结果:临床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38%,对照1组总有效率71.04%,对照2组总有效率40.21%。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功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9.
对65例急性白血病(AL)进行了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综合分型,其中ALL41例,包括B系ALL21例、T系ALL18例、T/B杂合型2例;ANLL19例中具有粒或单核系免疫表型者11例,8例结合形态学分型与核型分析定为ANLL;另有5例免疫表型及核型等不具有亚型特异性,暂定为急性未定型白血病。检出的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包括ph、6q~-、12p~-、t(8;21)、t(15;17)、inv(3q)等。形态学检查是AL诊断分型的基本方法,但单纯依靠形态学诊断可能造成分型的偏差;免疫分型有助于ALL的正确诊断与分型,是对ALL形态学诊断的有力补充,而对ANLL的分型目前尚有局限性;核型分析对AL尤其是ANLL的分型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采用系列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方法(APAAP法)和体外基因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δ 基因重排,研究35例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起源。结果表明,20例表达B细胞表面标记,其中B-ALL1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