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4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患者女,38岁,农妇,病案号06—6305。于1986年1月22日以肠梗阻入院。入院前6小时无诱因突然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继之腹胀、无排气排便。血压50/30mmHg,脉搏触不清。腹胀明显,可见肠形及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得血性渗液。临床诊断:绞窄性肠梗阻.中毒性休克。抗休克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腹腔内约有3000ml混浊、血性带有粪臭渗液。肠管膨胀,距回盲部约40cm左右  相似文献   
62.
 2012年的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对于淋巴瘤而言或许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远离化疗”治愈淋巴瘤的梦想。而这一观点的提出并非凭空想象。随着对淋巴瘤本质的认识愈加深入,针对淋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和细胞微环境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已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针对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组合在临床研究中已显示出超越传统化疗方案联合靶向药物的疗效,而且安全性更好。靶向治疗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NK细胞淋巴瘤方面也显示了良好的前景,相信不久的将来定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MCL患者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分析。   结果  9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2.9:l,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为85例,占86.8%。骨髓累及者46例(46.9%)。消化道为最常见的结外侵犯器官,共25例患者(25.5%)出现消化道侵犯。53例患者接受R-CHOP方案一线治疗,预期3年生存率为61.4%;14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预期5年生存率为92.3%,其总生存期显著高于使用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75.5个月vs. 43.6个月,P=0.039)。年龄>60岁、血沉高于正常、LDH高于正常、B症状、Ki-67≥25%、病理存在母细胞或大B细胞转化均提示预后不佳(P < 0.05)。   结论  MCL以晚期多见,常伴有骨髓及结外病变,单纯R-CHOP方案不能获得满意疗效,ASCT治疗MCL的疗效好于常规化疗,且安全性较高。年轻患者应该选择作为一线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64.
目的总结2008年1-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风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经验、体会。方法对2008年1--9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风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后移,成年人较儿童发病率高,18岁以上患者占71.43%;发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3月-5月。皮疹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条索状皮肤出血点,其他脏器损伤较多见。结论本组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其他脏器损伤多见,但无严重合并症发生,全部病例通过做好消毒隔离,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5.
目的: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对化疗疗效不佳,预后差。本Ⅰ期临床研究采用重组抗CD5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D52单抗)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的Ⅰ期临床研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7年11月-2010年6月按WHO标准入组30例患者(CLL 6例,PTCLs 24例)。CD52单抗置于10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静脉点滴,分为3个剂量组:3 mg单次组10例,10 mg单次组12例,30 mg多剂量组8例。多剂量组用法为:d 1静脉点滴3 mg;如能耐受,d 3将剂量提高至10 mg;若仍可耐受,剂量提高到目标剂量30 mg,每周3次,最多7周。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47岁(21~69岁),全部为难治、复发CLL患者。其中,26例患者共发生59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7%,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III~IV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2%(6/59),其中,3 mg单次组1次,10 mg单次组2次,30 mg多剂量组3次;III~IV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0%;III~IV级肝功能损害1次;多剂量组5例患者发生III~IV级感染(7例次),发生率为11.9%(7/59),包括巨细胞病毒(CMV)感染4次,细菌感染3次,抗感染治疗有效。CD52单抗治疗总有效率(RR)为46.7%(14/30),完全缓解率(CR)为6.7%(2/30),部分缓解率(PR)为40.0%(12/30)。结论:患者基本能耐受CD52单抗用药,单次用药较多次用药耐受性好。CD52治疗复发、难治CLL及PTCLs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6.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细胞表面标志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在治疗有效后短期内复发,说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不足以彻底清除淋巴瘤细胞,提示存在着一定的耐药性肿瘤细胞。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是利妥昔单抗对淋巴瘤细胞的主要杀伤机制之一,CDC作用通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有可能影响利妥昔单抗的疗效。CD20抗原是利妥昔单抗发挥作用的基础,CD20抗原的表达强度、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其在细胞膜上的承载结构———脂质筏均可能影响CDC作用;此外,补体的基因多态性(如C1q、CD11b)、血清补体水平及补体调节蛋白的水平均可能影响着CDC作用通路中的不同环节,从而影响利妥昔单抗作用的发挥。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广泛应用,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将对目前关于利妥昔单抗CDC作用通路中可能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7.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在血液肿瘤尤其是淋巴瘤中取得了优异疗效,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产品获批上市,我国也有两个靶向CD19靶点的产品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大B细胞淋巴瘤。目前使用CAR-T细胞的经验均来自于既往临床研究,如何规范、合理应用CAR-T细胞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基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的CAR-T细胞应用经验,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从患者筛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桥接治疗、淋巴细胞清除化疗、CAR-T细胞回输、回输后患者监测及不良反应处理、回输后长期随访等多个环节进行详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CAR-T细胞,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强的松)治疗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初治的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化疗,同时对于初始肿瘤最大径≥5 cm及化疗后有肿瘤病灶残留的患者给予放疗.结果: 22例患者中有16例获得完全缓解,5例获得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5.5%.在各项临床因素中,国际预后评分对能否获得完全缓解有显著影响(P = 0.011).所有患者的1、2和3年总生存率均为95.5%,1、2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7%、53.1%和53.1%,1、2和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9%、76.4%和76.4%.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国际预后评分以及能否获得完全缓解对无进展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其中3例(13.6%)患者出现Ⅲ度药物性肺损伤.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治疗初治的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69.
生理学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最容易发生体内慢性缺水。这是因为人过中年后血浆肾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呈进行性下降,心钠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体内钠离子不断丢失,使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乌头碱配伍人参皂苷Rb1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0.2%乌头碱组、0.1%乌头碱组、人参皂苷Rb1组、乌头碱配伍人参皂苷Rb1组(1?1、1?2、2?1),给药作用1 h,检测心肌细胞的细胞活力和体内糖原、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以及细胞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结果:0.2%乌头碱能够明显降低心肌细胞活力,增加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细胞内糖原、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含量;1×10-6 mol·L-1或2×10-6 mol·L-1浓度的人参皂苷Rb1配伍乌头碱,可明显对抗0.2%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的毒性。结论:人参皂苷Rb1可降低乌头碱心肌细胞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对抗细胞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