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检测哈蟆油及林蛙各组织中1-甲基海因(1-methylhydantoin,1-MID)。方法采用GC-MS法测定哈蟆油及林蛙各组织中1-MID。结果哈蟆油及林蛙其他组织均可检出1-MID。结论建立了哈蟆油中1-MID测定的方法;在林蛙的有关组织中均检测到含量不等的1-MID,用1-MID作为哈蟆油真伪鉴别的专属性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对欧盟药物警戒体系及其实施进展进行介绍,为完善我国药物警戒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欧盟药物警戒体系内,其法律法规文件完整规范,各相关方职责明确,程序简化合理,信息公开透明,可合理有效的保障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结论 我国应借鉴欧盟药物警戒体系,提高我国药品安全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调查医院2015年-2017年老年住院患者30 099例,分析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住ICU、手术次数、住院时间、术后用药时间、使用呼吸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插尿管),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91例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834株,多药耐药菌以MDRAB 304株占36.45%为主,其次为CRE 127株占15.23%;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科室分布中内科有384例占55.57%、外科有307例占44.4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男性、住ICU、手术次数2次、住院时间≥31d、术后用药时间2周、使用呼吸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插尿管均为老年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住院时间≥31d、术后用药时间2周的患者应重点关注,通过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标准预防、抗菌药物管理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采用"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对98例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和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证后均给予"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从0.5mg·kg-1·d-1逐渐增加至4.0 mg·kg-1·d-1,分3次口服,服药前和服药后1和2h监测心率,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每个月复诊,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服药后,98例患儿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普茶洛尔剂量增至4.0 mg·kg-1·d-1后瘤体性质变化最快。疗效评价,Ⅳ级(优)84例(85.71%),Ⅲ级(好)2例(2.04%),Ⅱ级(中)4例(4.08%),Ⅰ级(差)8例(8.16%)。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深层血管瘤(P<0.05)。74例血管瘤患儿痊愈时间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心率下降5例(5/98,5.10%),嗜睡3例(3/98,3.06%),腹泻7例(7/98,7.14%),食欲不振1例(1/98,1.02%),抽搐2例(2/98,2.04%),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停药后2个月复发4例,继续服药仍然有效。结论:"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疗效明显,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5.
宋洋  夏冰  吴岳光 《浙江医学》2021,43(16):1757-1760
目的 探究影响肺癌患者术后长期慢性疼痛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收治且行胸外科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62例,查阅所有患者的电子病历并且整理收集相关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疼痛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9例患者(17.9%)在术后36个月内诊断为术后慢性疼痛...  相似文献   
26.
张学秀  邱莉  宋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767-2767
产科急性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是产科危重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若能及时诊断治疗可获痊愈[1]。为进一步探讨诊断及抢救治疗措施,现将我院2005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  相似文献   
27.
口角致死案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情,儒、佛二家各有其解。中医谓之喜、怒、忧、思、悲、恐、惊。束之六情而不谓,《口角致死案》讲述了一个由“怒”而遭猝死的罕事。  相似文献   
28.
18例患者在常规急诊内镜检查时,发现大量血液影响观察,连通洗胃机,进行内镜直视下胃内血液清除,清除后进行内镜下检查和内镜治疗。结果均能发现出血病灶,其中存在多发出血病灶者9例,18例均进行了内镜下止血治疗,17例有效止血。  相似文献   
29.
温泉  田亚萍  张朝英  宋洋  李珊山 《吉林医学》2010,31(28):5048-5049
<正>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我科引进由德国生产的MOAR-Super生物物理治疗仪,该治疗仪采用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致敏信号,并通过同步镜像转换,逆转过敏原所产生的物质波、共振信息波,然后将反转共振波进行高倍放大,重新输入人体特定部位,削减原  相似文献   
30.
背景:射频紧缩已广泛用于临床,前交叉韧带松弛为射频紧缩治疗的适应证,但紧缩治疗后前交叉韧带的组织学变化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进行射频紧缩后的组织学变化,以确定前交叉韧带射频紧缩的最佳部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组织形态学观察,于2005-01/2006-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成年健康家犬29只,体质量(16.5±2.2) kg,年龄(4.1±0.7)年,X射线片确定动物骨骺已经闭合。 方法:随机选取1只家犬解剖股动脉和股静脉,将股动脉近端结扎,远端插管,以Krebs平衡液以50 mL/(min•kg)流量灌流15 min,结扎股静脉近端,远端插管。将墨汁灌注液由远端注入,直至下肢皮肤变成黑色,观察家犬前交叉韧带的血液供应。24只犬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射频紧缩中间部组、射频紧缩两端组。紧缩方式:射频探头从一个端开始以2.5 mm/s速度开始向另一端移动,无遗漏,不重叠,射频紧缩中间部组紧缩韧带中间1/3,射频紧缩两端组紧缩两端各1/3,术后6,12周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另外4只家犬取前交叉韧带8条,2条用于即时射频紧缩后的组织学观察,另外6条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紧缩。 主要观察指标:MASSON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前交叉韧带内部纤维的变化特点、细胞计数及血管密度。 结果:分布在前交叉韧带的血管形成树状分支,前交叉韧带胫骨端和股骨端的血管分布明显丰富于前交叉韧带中端的血管分布,两端的血管网有一部分交通支经过中部相连。MASSON染色显示射频处理部位重新修复组织均为胶原纤维组织,以射频紧缩韧带两端组更明显。术后12周,两组细胞密度均较6周时降低(P < 0.05),射频紧缩两端组细胞密度始终高于射频紧缩中间部组(P < 0.05);两组滑膜下血管密度均较6周时降低(P < 0.05)。术后6周射频紧缩两端组滑膜下血管密度高于射频紧缩中间部组(P < 0.05)。 结论:射频处理后前交叉韧带的再血管化模式是由滑膜向韧带射频渗透区域进行的,韧带两端组织的修复优于韧带的中间部分,提示射频紧缩的最佳部位为韧带两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