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5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不稳定性斑块的22例为A组,稳定性斑块的19例为B组,无斑块的17例为C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TF水平。53例完成3年随访,根据TF水平分为高水平组22例,低水平组31例,比较2组患者3年时脑卒中风险。结果 A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P<0.01),B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血浆TF水平与管腔狭窄率呈正相关(r=0.356,P<0.05);高水平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反复TIA发作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P<0.01)。结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其可作为TIA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卒中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分别判断颅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中42例(21.65%)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0例(15.46%);123例(63.40%)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高龄(t=-3.054,P=0.003)、长糖尿病病程(U=2172.500,P=0.002)、合并高血压(x2=9.986,P=0.002)及颈动脉病变(x2=14.086,P=0.000)比例明显高于无狭窄组(均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U=1929.000,1519.000;均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2.849,95%CI:1.247~6.508;P=0.013)和颈动脉病变(OR=4.838,95%CI:1.778~13.167;P=0.002)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可能是国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变化,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0-2009年手术切除WHO Ⅰ~Ⅱ级、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标本各20例,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AB法)观察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VEGF、VEGF-C、VEGFR-3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CD31阳性血管密度.结果 60例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C和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33%(53/60)和100%(60/60)、100%(60/60)和16.67%(10/60)、100%(60/60)和21.67%(13/60),不同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Ⅲ级及Ⅳ级组的VEGF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7.65±9.00)、(37.30±18.54)和(83.40±22.98)个/0.05 mm2;VEGF-C阳性肿瘤细胞密度为(38.00±17.82)、(79.30±5.23)和(102.00±13.07)个/0.05 mm2;VEGFR-3阳性血管密度(3.65±2.01)、(10.50±3.98)和(14.60±7.29)血管数/4 HF;Ki-67抗原阳性肿瘤细胞密度(9.30±3.48)、(31.15±9.44)和(60.15±13.60)个/0.05 mm2;CD31阳性血管密度(6.75±2.24)、(10.35±2.98)和(14.30±3.51)血管数/4 HF,各组之间以上5种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彼此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663~0.910,P<0.01).结论 胶质瘤细胞普遍过表达VEGF和VEGF-C,而胶质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则普遍过表达VEGFR-3,三者表达水平均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相应增加;由此形成的旁分泌环通过诱导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活性氧在2,2-双-(对氯苯基)-1,1-二氯乙稀(P,P’-DDE)诱导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从大鼠睾丸组织中分离支持细胞进行离体原代培养3d,用0、10、30、50μmol/L的p,p'-DDE及加有300μmol/L的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的P,P’-DDE(50μmol/L)继续培养24h,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势能(Aym)、凋亡发生率。[结果]50μmol/L的P,P’-DDE可以诱导支持细胞ROS显著升高,10、30、50μmol/LP,P’-DDE处理组的线粒体膜势能下降,30、50μmol/L的P,P’-DDE可以诱导支持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有效抑制了ROS升高,削弱线粒体膜势能下降,减少了凋亡发生率,与50μmol/L的P,P’-DDE处理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P’-DDE可以诱导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ROS产生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回顾分析周围神经损伤吻合后神经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NGF-FG)包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四肢周围神经损伤住院患者76例分为两组,2006~2007年为对照组(36例),2008~2011年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外膜缝合,治疗组采用外膜吻合后加用NGF-FG包埋,分析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临床疗效和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对照组感觉功能评定有效率为75.00%,优良率为45.00%;治疗组有效率为86.96%,优良率为69.56%。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定有效率为72.50%,优良率为45.00%;治疗组有效率为86.96%,优良率为65.22%。对照组临床疗效评定有效率为72.50%,优良率为47.50%;治疗组有效率为86.96%,优良率为67.39%。对照组肌电图恢复评定有效率为72.50%,优良率为47.50%;治疗组有效率为86.96%,优良率为69.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含有神经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胶包埋离断周围神经的吻合口, 能促进神经纤维功能的恢复,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我国伤寒/副伤寒的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下载2004-202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全国共报告伤寒病例202 991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3.60%)。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2.54/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38/10万;2011年起,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1.13/10万~2.78/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3.48%和6.46%上升至2020年的15.59%和19.34%。伤寒热点区域持续存在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逐步扩大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2004-2020年共报告副伤寒病例86 226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发病人群以20~59岁中青年为主(59.80%)。副伤寒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12/10万。2007年起,副伤寒<3岁年龄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为0.57/10万~1.19/10万。<3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逐年升高,分别由2004年的1.48%和4.52%上升至2020年的30.92%和22.28%。副伤寒热点区域由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向东扩散至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持续呈低流行水平,近年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并向东部地区扩散,西南地区是防控的重点;<3岁婴幼儿和≥60岁老年人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7.
【摘要】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预测肺部肿瘤性磨玻璃结节病理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临床证实的肺部磨玻璃结节,依据病理类型分为3组,分别为浸润前病变组(32例)、微浸润腺癌组(29例)与浸润性腺癌组(36例);采用肺结节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自动计算肺结节的最大横截面长径、面积、体积和密度(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分析上述定量指标与3组病理类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绘制风险指数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最大横截面长径、面积、体积、最小CT值与3组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CT值、最大CT值与3组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病理类型的最大CT值分别为(142.19±133.12)、(180.72±90.51)和(260.17±134.62)HU;3组病理类型的平均CT值分别为-642.50(-693.50,-593.50)、-530.00(-567.00,-519.50)、-324.50(-393.75,-190.25);平均CT值鉴别浸润前与浸润性病变组(微浸润+浸润性)的最佳临界值为-557HU,诊断浸润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2%、93.7%;平均CT值鉴别微浸润与浸润性腺癌组的最佳临界值为-484HU,诊断浸润性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4%、96.6%。结论:定量分析指标中的平均CT值和最大CT值对磨玻璃结节的病理侵袭性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8.
介绍mRNA疫苗的产品工艺及生产特性,从规范角度介绍mRNA疫苗生产场所的工程工艺和空调系统设计,供m RNA疫苗生产企业和设计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经肛门显微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效果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传统直肠肿瘤根治切除术治疗,而研究组采用经肛门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前后IL-2、IL-6和TNF-α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2水平高于常规组,其IL-6和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也低于常规组(15.56%)(P<0.05)。结论 在直肠肿瘤中采用经肛门显微手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康复,并调节IL-2、IL-6、TNF-α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患有血液恶性疾病等疾患的患者有了更加规范的治疗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此类患者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而患者回归社会后的康复问题成为了移植护理的重点关注内容。本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运动康复中的中医理论运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