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肝癌抗原肽(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复合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表型的影响。方法获取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2 h,贴壁细胞诱导分化DC,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DC生长第7日开始负载HSP70(A组)、肝癌抗原肽(B组)、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C组),另设单纯DC组(D组),流式细胞检测CD80、CD86的表达,体外构建HSP70-抗原肽复合物-DC瘤苗,并将其和CIK细胞按1∶10的比例混合培养5 d,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CIK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结果 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可促进DC成熟,DC表面分子CD86、CD80在C组表达均较D组高(P均<0.01)。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DC瘤苗可明显刺激CIK细胞的增殖。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DC瘤苗与CIK共培养可使CIK细胞CD3+CD8+、CD3+CD56+  相似文献   
42.
电子结肠镜单人操作法与双人操作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80年代中期国外开始普遍使用单人法操作结肠镜,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开始推广使用单人法操作结肠镜。本人从双人操作法转为单人操作法后对两种操作法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肠镜单人操作法与双人操作法的利弊。对我院2010年6月至9月结肠镜检查患者共792例分为两组,单人操作法组397例双人操作法组395例。方法:分析检查到达回肠末段的时间和成功率。结果:单人操作法组成功到达回肠末段380例时间(9±5)分钟,双人操作法组成功378例,时间(10±6)分钟两者对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操作法均是电子结肠镜理想检查方法,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可完全代替双人法并在协调性和随意性优于双人法。  相似文献   
43.
我们自 1995年初开始 ,在老年患者中采用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分成老年组与非老年对照组。老年组共 2 78例次 ,男 2 0 5例次 ,女 73例次 ,年龄 6 0~ 91岁 ,平均 6 9 9岁。对照组为非老年患者 ,共 113例次 ,男 82例次 ,女 31例次 ,年龄 15~ 5 9岁 ,平均 5 8 1岁。1 2 穿刺适应证 所有患者均因各种急危重症需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 ,测量中心静脉压等而行深静脉穿刺。其中老年组 198例次还因胸闷、气促、心动过速等循环症状 ,急需鉴别心功…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86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以雷贝拉唑10 mg,阿莫西林1000 mg,呋喃唑酮100 mg,均2次/d,胶体果胶铋100 mg,4次/d,疗程7 d;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10 mg,阿莫西林1000 mg,甲硝唑400 mg,均2次/d,疗程7 d.两组溃疡病患者均继用雷贝拉唑10 mg,1次/d,共3周.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消化性溃疡患者复查胃镜.观察根除率、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分析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0%(123/143)、11.9%(17/143),对照组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9%(110/143)、20.3%(29/143),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9%(130/143)、93.6%(58/62),对照组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7.4%(125/143)、89.3%(50/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四联一周疗法根除Hp的方案较现今常用的三联方案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地西泮和咪唑安定在单人操作法电子结肠镜检查的联合应用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0年8月至10月单人操作法的结肠镜检查患者共152例,分为两组,镇静组78例,对照组74例。镇静组在结肠镜检查前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咪唑安定,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成功率及到达盲肠的时间,记录检查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满意度情况。结果镇静组在成功率、进镜时间及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地西泮和咪唑安定在单人操作法电子结肠镜检查的联合应用效果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镇痛法在患者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以便提高患者胃镜检查的依从性。方法对845例需胃镜检查的患者实施静脉镇痛麻醉,观察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镇静程度、遗忘程度及对麻醉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845例患者顺利完成胃镜检查,均未出现并发症,且在检查完毕后10min内恢复清醒。镇静程度2级718例,占85.0%(为最理想镇痛效果);术后722例(85.4%)完全遗忘;794例(94.0%)患者表示对镇痛效果满意。结论静脉麻醉镇痛实施胃镜检查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检查依从性,从而确保了检查顺利进行,提高了诊断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7.
传统洗胃法盲区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传统插胃管洗胃法所存在的盲区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空腹口服60m1 185MBq^99m锝—甲氧异丁异脂(^99mTc—MIBl)药液,定时前位采集图像,包括口腔、食管、胃,以“感兴趣区”(ROI)技术获取不同时间点口腔、食管内放射性计数,计算口腔、食管内不同时间点放射性占0时刻的百分比。另13例健康志愿受试者,常规插胃管至胃腔内,先口服、后由胃管注人25%复方泛影葡胺100m1、200m1、300m1和400m1,分别拍摄仰卧、左侧卧位胸片,观察口腔、食管显影情况。结果 10例受试者口服^99mTc药液4h后仍可见口腔、食管显像,服药后0.5、1、2、3、4h口腔和食管内放射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0.7%、10.5%、6、3%、4.7%、3.7%和18.6%、4.4%、3.5%、3.0%、2.7%,两处共有49.3%、14.9%、9.8%、7.7%、6.4%的药物残留。吞饮造影剂者,口腔、食管均充盈显影;经胃管注人时,口腔及食管均不显影。结论 口服液体药物后,口腔、食管内较长时间仍有药物残留;传统洗胃法,不能清除口腔、食管内的残留药,存在口腔、食管清洁盲区。  相似文献   
48.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外症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外症状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7例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诉并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临床表现,确诊后给予制酸、黏膜保护、抗反流及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咳嗽、咽痛等食管外症状及反酸、烧心、暖气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9.4%,明显高于确诊前的27.7%(P<0.01),治疗后内镜复查结果,食管炎黏膜损害改善4l例(87.2%),食管外症状中以咳嗽、胸闷、咽痛、声嘶最为常见.结论 对临床上以食管外症状就诊各有关专科患者经相应的诊治无效或疗效欠佳时,应考虑存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需尽快作内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9.
目的:调查消化内科新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表调查消化内科300例新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本组患者营养风险(NRS)发生率为39.3%,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0.6%,其中肝脏疾病患者NRS发生率最高为53.8%,肿瘤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最高为25.0%;本组患者营养支持率为48.0%,其中NRS≥3分患者营养支持率为56.8%,NRS<3分患者营养支持率为42.3%。结论:消化内科新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比例较高,营养干预存在不合理性,应采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肠外及肠内营养指南和应用规范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50.
患者女,60岁,因“鼻咽癌放疗术后30余年,胃造瘘术后7年,管饲困难2d”于2012年12月17日收入院。患者30余年前诊断“鼻咽癌”,行放疗术后逐渐出现吞咽困难和呛咳,反复出现吸入性肺炎,予抗感染等治疗后可好转。10余年前吞咽困难加重,且出现构音障碍,7年前因完全不能进食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术后管饲顺利,7年来曾更换造瘘管3次(末次为6个月前),术后管饲顺利。末次换管后患者造瘘口常有红肿、疼痛不适,入院前2天患者发现造瘘管阻塞,且造瘘管有裂痕,要求入院换管,为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管换管术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